下一篇4 2012年7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全国棉花交易市场与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合作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工作仪式在京启动


编者按: 

  自从温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 

  物联网的概念与其说是一个外来概念,不如说它已经是一个“中国制造”的概念,它的覆盖范围与时俱进,已经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报告所指的范围,物联网已被贴上“中国式”标签。 

  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棉花信息网专讯 日前,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和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在京签署了“RFID棉花仓储物流管理系统战略合作协议”。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双方在棉花行业合作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工作正式启动,旨在通过项目合作,利用RFID(中国射频识别)物联网技术提升棉花仓储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旗下的上市公司。该公司致力于计算机系统的开发、生产、系统集成和推广应用,在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承担了“金税工程”、“金卡工程”、“金盾工程”等国家级重点工程,具有突出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目前已经建立了包括交易、资金、物流监管、信息在内的4个服务平台,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客户服务网络和体系、棉花第三方监管网络和体系、业务运营和风险防控体系以及技术保障体系。

 

  国家对物联网的政策支持

  随着物联网技术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迅速发展,我国政府也对国内发展物联网的方向目标给予了明确的指示。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对物联网的发展提出了“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SCDMA技术结合起来、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传感网发展、建立感知中国信息中心”三点要求。同年12月,国务院的经济工作会议,还进一步提出了要在电力、交通、安防和金融行业推进物联网相关应用的目标。与此相应,我国不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技计划中陆续部署了物联网相关技术研究,同时也通过发布相关白皮书,对RFID等物联网关键技术进行了积极扶持,并将物联网的未来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层面。

  1.RFID产业政策

  作为一项可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诸多方面的新兴技术,RFID技术的标准化以及自主产业链的建设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6月9日,《中国射频识别(RFID)技术政策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在北京正式发布。《白皮书》共分为五章,分别阐述了RFID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发展RFID技术战略、中国RFID技术发展及优先应用领域、推进产业化战略和宏观环境建设等方面内容。此外,《白皮书》还进一步规划了RFID产业发展的3阶段:

  第一阶段为培育期(2006-2008年),侧重于在产业化核心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寻求突破,通过典型行业示范应用,初步形成RFID产业链及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第二阶段为成长期(2008-2012年),扩展RFID应用领域,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推动规模化市场形成,促进RFID产业持续发展。 

  第三阶段为成熟期(2012年以后),整合产业链,适应新一代技术的发展,辐射多个应用领域,提高RFID应用的效率和效益。

  随着《白皮书》的发布,政府又配套设立了7个RFID标准组,依次为:总体组、标签和读写器组、频率与通信组、数据格式组、信息安全组、应用组和知识产权组。7个标准组主要负责依据ISO/IEC15693、ISO/IEC18000等系列标准进行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

  2.物联网产业扶持政策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中的新兴产业具体包括新能源、物联网、微电子、生命科学、空间海洋、深度资源利用等方面。在有关物联网的规划方面,提出要“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会议还明确了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


背景知识链接:

  1.物联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欧盟委员会信息和社会媒体司RFID部门负责人Lorent Ferderix博士给出了欧盟对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      

  2.RFID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缩写RFID),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常用的有低频(125K~134.2K)、高频(13.56MHz)、超高频,无源等技术。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标签进入磁场后,接收解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Passive Tag,无源标签或被动标签),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Active Tag,有源标签或主动标签),解读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    

  一套完整的RFID系统, 是由阅读器(Reader)与电子标签(TAG)也就是所谓的应答器(Transponder)及应用软件系统三个部份所组成,其工作原理是Reader发射一特定频率的无线电波能量给Transponder,用以驱动Transponder电路将内部的数据送出,此时Reader便依序接收解读数据,送给应用程序做相应的处理。

 

启示:  

  比较各国的政策可见,美国的物联网发展历程是从最初的军方试验逐渐转向民用推广。欧洲则较为注重制定全面完善的物联网规划体系,有序地逐一推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日韩两国主要将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纳入了国家信息产业战略的制定之中,旨在实现在未来建立一个“泛在”互联的高度信息化社会的目标。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不但积极进行技术研发、行业示范应用以及制定相关的国家标准,同时作为一项战略新兴产业,还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和扶持。

  (摘自互联网)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