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信息表明,今年上半年,我国物流运行总体保持适度增长。社会物流总额较快增长,增速缓中趋稳;物流业增加值稳步增长;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提高;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必须加快构建供应链体系、降低物流企业税费负担、加快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上半年我国物流运行特点
社会物流总额较快增长,增速缓中趋稳。 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83.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3.7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与1-5月持平。从各月情况看,除年初两月以外,其他月份社会物流总额均超过13万亿元,6月当月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6.3万亿元,增速呈现缓中趋稳之势,回落幅度逐月收窄。在社会物流总额中,受工业生产减速影响,工业品物流总额增长继续减速,进口货物物流总额增速回升,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上半年,工业品物流总额为76.4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8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进口货物物流总额5.6万亿元,同比增长4.2%,增幅虽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上升2.1个百分点;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0.4%和15.6%,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回落,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依然较高。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4.1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幅比比去年同期回落6.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在社会物流总费用中,由于需求不足,运输费用增长继续减缓,比重下降;保管费用受利息费用增长带动,保持较快增长,比重稳中有升;管理费用增长最快,值得关注。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同比持平,社会经济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物流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上半年,我国物流业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3%,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9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7.2%,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6%,同比均略有提高。其中,邮政业增加值增长最快,增速达到26.1%,成为物流行业中的一个“亮点”;交通运输业、贸易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为10.1%和10%;仓储业增加值增速最低,处在10%以下,只有7.3%。
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提高。 上半年,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虽然比去年同期回落6.3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提高5.1个百分点。其中,贸易业和仓储、邮政业投资,呈现加快增长,投资额分别为0.4万亿和0.2万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增幅较一季度明显提高,分别提高4.9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投资额为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3.8个百分点。
物流企业效益继续下滑。 受物流需求放缓影响,重点物流企业经营效益下滑。1-5月份,重点物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4.1%,增幅比1-4月份回落1.7个百分点。而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4.3%,增幅虽比1-4月份回落2.6个百分点,但高于主营业务收入0.2个百分点。受此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07%,比1-4月下降0.1个百分点,扣除港口企业,利润率仅为3.6%,显示出服务于基础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储运的物流企业效益下滑幅度较大,经营更为困难。
当前物流运行中突出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看是现代物流发展滞后,经济运行成本偏高。长期以来,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率一直是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两倍左右,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劳动力、燃料、土地使用成本的刚性上涨,直接推动了社会物流成本的上升。二是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化的物流功能体系、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物流整体效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三是生产和流通的协调性不够,产业融合度差,没有构建供应链管理体系,不能按订单生产,造成企业存货率偏高、资金周转慢,推高了社会物流成本。四是当前我国经济处于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阶段,对货物运输和仓储的物流需求量远高于成熟经济体。五是长期以来的体制环境造成行业垄断、市场封锁、部门分隔、税赋偏高,也是我国社会物流成本较高的重要原因。从微观层面看是企业效益下滑,发展后劲不足。受经济增速回落和成本刚性上涨的双重影响,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专家们建议:必须加快流通业特别是现代物流发展,以带动需求、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用高效率替代高速度。 一是加快构建供应链体系,促进产业融合、产业联动,提高经济效率。二是在结构性减税大背景下,应该努力降低物流企业税费负担、营造行业宽松的发展环境。扩大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以避免税负不降反增、适当增加进项税抵扣项目,建议物流行业统一执行6%税率。三是在当前相对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推进相关层面的改革。整合政府监管力量,加强物流相关部门协调性,从整体上改善社会物流效率。四是积极引导企业经营模式转变。引导生产企业树立供应链思想,加快经营模式转变,由粗放式低水平生产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订单生产经营转变。创新物流服务方式,增强企业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适应性,提升我国物流产业整体竞争力,使物流企业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现代物流需求。
(雾柳 鄢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