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7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20世纪印度饮茶习惯的形成

□ 吴 宁

  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的两大产茶国,中国有上千年的饮茶传统, 而印度的饮茶却是在20世纪上半叶才开始的。今天,印度本国人消费掉印度茶的70% ,而且消费量逐年增加。印度是怎样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培养出人人喝茶的习惯呢?我也想借鉴印度的经验,就去查找了一点资料。

  自19世纪30年代起,印度红茶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取代了中国红茶,到了20世纪初,茶业成为印度的第二大产业,雇佣了成千上万的工人,然而绝大多数的印度国人既不知道怎样泡茶,更不会去喝茶,就连在阿萨姆茶场工作的茶工也不喝茶。在印度人的眼里,喝茶是“外国人”的习惯,几千年来,他们所习惯喝的是水和煮过的牛奶。1898年,一位在印度做经济调查的英国人乔志·瓦特这样写道:“在过去的30年里,印度在产茶、出口茶方面打败了中国,但是印度本国人却对茶的价值和饮茶没有丝毫的概念。”

  1900年,印度红茶在欧洲和美洲市场上的销售量趋于饱和,而印度茶的产量却仍在迅速增长,印度茶业面临着第一次生产过剩、价格下跌的“危机”。为了寻找和开辟新的茶叶市场, 印度茶叶委员会的专家们对世界饮茶和制茶的状况作了一番调查和分析,他们这才看到了家门内的市场。

  印度茶叶委员会很快设立了推销机构,不仅雇佣了本地的推销员,还雇佣了具有多年推销经验的英国人和爱尔兰人推广饮茶。这些茶推销员在印度的各地游说杂货店和食品店的老板把袋装的散茶和袋泡茶摆在店里的售货架上,到处设茶亭,供应热茶, 甚至到印度人家里去做泡茶的示范, 同时还为政府机构的人员免费供茶。然而在最初的十几年里,收效甚微。那些茶推销员们叹息道:“在印度推销茶太难了,想要在短期内改变人们上千年的习惯是不可能的。”

  两次世界大战为茶在印度的推广提供了特殊的机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没有直接参战,欧洲的战争使得印度的工厂、矿业和纺织厂的产品供不应求。企业的老板们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人们心情愉快,接受了印度茶业委员会在每个企业设立“茶亭和小卖部”(tea canteen)的建议,免费供茶。正如茶叶委员会的人所遇料,久而久之, 工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茶与休息、和朋友交谈的愉快感受联系在一起,他们开始喜欢茶,不仅在上班时喝茶,而且在家也与家人一起喝。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军队参战,茶叶委员会暂停了在印度各省推广和宣传茶的工作,集中为军队供茶,特别是为印度到欧洲参战的军队服务。茶供应商的茶车在军人们的宿营地准备热茶,播放印度民间音乐,同时还提供信封、信纸和邮票,充当临时邮局。在艰苦的行军跋涉之中,茶车和茶成为印度士兵最好的伙伴。茶在印度军队中的影响日渐强大,二战之后喝茶的习惯就被退役军人们带回到印度的小城镇和村庄。

  另外,20世纪上半叶, 印度铁路的扩展对茶在印度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英国公司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印度修铁路,从1900年到1907年止,印度政府买下了所有的铁路公司,并修建了更多的线路。正巧在这时,印度的茶业委员会在推广饮茶,于是铁路就成了推销茶的重要渠道。任何人在旅行时都会听到茶摊小贩“热茶,热茶”的叫卖声,乘车、等车时喝茶也就成了习惯。不过火车站的热茶还是被当地茶贩们“印度”化了:少一点茶叶,多一点奶和糖,有时还慢慢加进了生姜、桂皮等香草。就这样到了40年代末,喝热茶真成了印度全民的习惯 。据当时到印度旅行的人描写,在首都加尔各答,乞丐都习惯喝茶,城市的送奶工在送奶的路上,遇到这些流浪者也会停下了,在他们的茶里加热牛奶。

  总结起来上世纪印度茶的普及有几个必然因素: 茶在印度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使得当时的印度政府对茶有着特殊的重视; 印度有一个极有权威的茶叶委员会,能够调动国家的人力和物力来宣传和推广饮茶; 而更为重要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和铁路的修建提供了一个改变印度普通老百姓传统习惯的机会,一个“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机会。

  (作者系当代茶圣吴觉农的孙女)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