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7月2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走进西藏的“甜茶馆”

□ 郁建民

  “不敬青稞酒呀,不打酥油茶呀,也不献哈达……”这首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唱遍中国大地的歌曲,把藏族最具特色的两种日常生活饮品介绍给了世人。5月,我带着领略高原风光和这里人们生活习俗的心情走进西藏。在拉萨,诧异于遍布大街小巷的甜茶馆。走进里头一看,黑压压地坐满了人,这才知道藏族人早已把它容纳于自己的生活中。

  从大清真寺通往仓姑尼庵的巷子上有一家甜茶馆,门脸很小,走过去总容易忽略它的存在。茶馆里平时常见几个妙龄的姑娘在忙碌,她们烧出的甜茶甜度不高,却香醇无比。这是一间很安静的茶馆,可以静静地坐着,因为独特的气氛,这里成了我到拉萨每天光顾的茶馆。  

  西藏的茶馆大都没有豪华的装饰。一般茶馆招牌就挂在房门顶上,门的顶檐上垂着夏木普。有些茶馆就在门口挂块藏饰门帘,外面的装饰仅此而已。茶馆内,在茶客方便拿到的地方,排放着一堆喝茶用的无花纹玻璃杯。喝茶时必须一人用一杯,藏族非亲非故的两个人绝不用一个杯子饮用热饮,即便有亲缘关系的人,也很少用一个碗吃喝。大部分茶馆里,摆放着简便的木制饭桌和板凳,除了这些必用东西外,没有任何美观用具和吸引人的设施,但是茶客还是坐得挤挤的,后到的茶客只好从近处柴火堆上搬来木头坐着。他们冬天靠阳面,夏天靠阴面,一年四季,天天都这样坐着喝茶。去茶馆喝茶也像抽烟上瘾一样,一旦上了瘾,就会不由自主地按时去喝茶。难怪有些家庭主妇疑惑地说:“我在家里做的茶比茶馆的茶好喝得多,他还是要去茶馆喝。”她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气氛和韵味如此奇妙,引得老茶客会弃之美味佳肴而去简陋的茶馆。 

  西藏的甜茶馆茶客有老有少,有男也有女,不过女茶客的比例较少。

  在拉萨,茶馆分布在城镇中心和城镇边缘,一般在城镇边缘的茶馆里女茶客多。这些女茶客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年轻型,一种是老年型。年轻女茶客一般为20岁到35岁之间的开放型女性,她们有的是宾馆服务行业的职员,有的是街边卡拉OK厅或酒吧间的服务员,也有的是无业女性。上午,她们三五成群地走进经营藏食小吃的茶馆,吃上一碗藏面或一盘咖喱饭,喝上几杯茶算作早饭兼午饭。老年女性茶客不是专门抽时间去喝茶,只是在早上去转经时,才习惯性地走进转经路边的甜茶馆,一边休息,一边喝上几杯甜茶。

  男性茶客来自机关干部、职员、工人、商人、农民,有业无业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都有各自喜欢的茶馆。乍看,茶客是随便进入各个茶馆,但仔细了解,每家茶馆的顾客是很稳定的。干部一类素养较高的不进放录像节目和有娱乐项目的热闹茶馆,他们找一些老拉萨人开的清静的茶馆来聊天,商人也有他的同行聚集的茶馆。即使是在同一家茶馆里喝茶,也不会有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的人围坐在同一个桌上喝茶,这是因为话不投机所形成的。经久不衰的拉萨城中心有一个老字号茶馆,“岗琼茶馆”。过去的茶客大部分是老拉萨人,后来逐渐由外地来的商人和从事其他职业的外来人聚集,现在很少有老拉萨人走进那家茶馆了。

  甜茶馆一般都在一层门面里。前面大厅是茶客饮茶厅,后面就是操作间。茶馆里的光线一般较暗,四周墙壁上随意地画上一些奇异的图案。可以看到藏式的茶几,藏式的沙发和条凳。在头顶漂浮着的是熬煮甜茶的蒸汽味儿,混杂着香烟味儿,鼻烟味儿和一些说不出的味道。服务员也是在街上招来的农牧区出来找活做的女孩子,脖子和手有些脏,但是无所谓,她们的笑容很灿烂,态度很好的。一切都显得随意,不讲究的。进了甜茶馆,简直像走进农牧区一户旧式的老厨房。

  在这么一个随意自然的环境里,茶客们的精神武装就全部放松了。没必要正襟危坐,没必要一脸正经,没必要庄重严肃,什么玩笑都可以开,什么话都可以说。近年来,古城拉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甜茶馆也以它特有的方式存在着,忠实地为它的新朋旧友们坚守着。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