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粮食损失率超过8%,蔬菜损失率则是超过20%,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7月初在北京举办的“201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中国现代农业产业投融资峰会”上,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透露了这组数据。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在收获后发生在存储、运输等环节的损耗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国际食品和农业企业管理协会第22届全球论坛”上,与会专家也一致表示,农产品在收获后的损失已成为农业的一个严峻问题,全球每年因此损失粮食超过13亿吨,瓜果蔬菜的损失则更加巨大。
设备简陋方法原始导致损失
每年粮食损失500亿斤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素有北大仓之称的黑龙江农垦区,2011年粮食总产量超过1000亿斤。由此来看,每年我国约有半个北大仓的粮食产量消失于损耗中。而另一组数据也足以发人深思,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粮食产后损失率低于3%,果蔬损失率为1.7%—5%。而根据农业部有关专家测算,我国粮食、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和20%—25%,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损失率,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
据介绍,粮食物流运输和农民家庭存储,是农产品在收获后损失的两个主要环节。我国的运粮方式仍然落后,从田头到仓库,农户还在用麻袋、塑料编织袋装运;进了仓库要拆包散储,等到转运时又重新包装,在这一拆一包的过程中,粮食损耗大,物流效率低而成本高。相关专家表示,农产品在收获后的损失看起来浪费的是粮食,其实还浪费了土地、化肥、水资源等,以每公顷土地生产1万公斤玉米为例,整个种植期需投入1.2标吨化肥和3000吨水,此外还有人力、农具等的投入。然而,目前我国六成粮食由农户、专业合作社等自储,而不少地方存储条件达不到要求,结果粮食很容易发生霉变等而造成损失。
针对这一问题,国际粮农组织呼吁应在农产品收获后推广使用作物保护剂、密封袋和金属筒仓等储存容器。对于解决我国农产品产后损耗的问题,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着力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等原粮运输,全面推行储、运、装、卸“四散化”,采用散粮汽车、火车、船舶和集装箱等运输工具。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杨晓峰认为:“应提高在加工环节的综合利用率,尽量物尽其用,以此来减少损耗和浪费。”
中央安排5亿元扶持减损
为了解决农产品在收获后的损耗问题,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通过财政“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改善产地初加工条件,实现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来自农业部的资料显示,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实施区域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等1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奖补范围包括当年新建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等三类设施。
“减损就相当于增供。”张天佐表示,初步估计,这些减损将相当于每年增加200亿到300亿斤的粮食供应。同时,科学储藏、保鲜、干燥还将有助于均衡市场供应、提升农产品安全性以及均衡淡季、旺季农产品市场差价等。
张天佐还表示,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产品初加工和精细加工的潜力都十分巨大,今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农产品加工业都将处于黄金期、高速增长期。
据了解,经过十多年高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年经营额已经突破15万亿元,“十五”以来,年均增速超过20%。而根据统计,农产品加工业吸纳的就业人数超过 2500万,其中有1800万是农村劳动力,每年为农民增收贡献2800亿到3000亿元。
(宗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