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7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长子营镇多策并举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大兴区长子营是北京市著名的生态农业镇,现有菜田面积1.7万亩,果树1.1万亩,规模养殖场20余个,年产各类蔬菜87848吨、果品7596吨。近年来,长子营镇为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不断探索高效、畅通、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北京凤河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统领,整合农产品配送资源,健全配送体系,通过农企对接、农餐对接、农超对接等多种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企对接,架起农户和企业桥梁。长子营镇以北京凤河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统领,支持农民协会、合作社发展,整合农产品配送资源,健全配送体系,积极培育蔬菜、水果、畜牧等专业流通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农企对接。目前,以亦庄新城为重点,通过北京凤河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个平台,已有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开发区隆盛、宏达等工业园区、企业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再城营一村、二村的菜花基地通过村里的北京雪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与深圳、天津、保定等5家外贸企业签订了菜花长期销售合同。农企对接根据企业需求,将农副产品直接送到企业,减少了中间环节批发环节,使企业受益,农民增收。

  农餐对接,农副产品直上市民餐桌。长子营镇从2008年起,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开始积极推进农餐对接工作,通过区商务委、区农委等部门的协助,镇域内的绿福、绿丰等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与呷哺呷哺、海底捞、麻辣诱惑、湘鄂情等多家餐饮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餐对接网络。2011年,镇域内北京南亚观光园瞄准高端消费群体,与北京顺峰餐饮集团签订配送合同,作为顺峰餐饮集团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南方特菜和水果等高端农产品,进一步提升了长子营镇农餐对接的品质和范围。农餐对接销售模式的形成,使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餐饮企业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购销关系,同时由餐饮企业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全程监管,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据统计,实施农餐对接的农产品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15%至20%。

  农产品配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针对当前消费者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差异化现象,长子营镇积极探索农产品配送服务形式和渠道,以北京凤河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增加人员、配置车辆,打造农产品配送基地,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开发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及大兴区多个部门建立了长期配送服务协议,根据服务对象需求上门配送相关农副产品。同时,镇域内多个农副产品生产企业面向不同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配送服务,如海棠有机农庄、南亚观光园以年卡、季卡、月卡等消费模式,面向外企、大型国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高端消费群体,提供有机蔬菜、水果的配送服务,极大地增加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农超对接,农商联手解决卖菜难问题。作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长子营镇的留民营村在全区率先踏出农超对接的脚步。村办企业北京青圃园菜蔬有限公司从2000年开始,经政府牵线,开始向家乐福北京门店供应有机蔬菜,此后陆续扩大配送规模,现与家乐福、沃尔玛、华联等多家连锁超市实行对接合作,2011年,各门店供应蔬菜量达到每年4000多吨;北蒲洲营村70余家农户被北京华普超市确定为蔬菜种植生产基地,每日均专车上门采购;镇域内的昌兴梨园与物美、家乐福等超市实行对接,销售丰水、黄金、水晶等精品梨,年销售量达100余吨。农超对接使农民种植的蔬菜有了稳定的销路和收益,减少了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也得到了最大保障。

  旅游采摘,扩展农产品销售渠道。随着长子营镇观光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采摘新鲜蔬菜水果作为一种旅游休闲的方式,催生了农产品销售的又一新渠道。西北台村北台生态观光园的凯特杏共有18个棚,仅采摘一个棚年收入可达5万元。北京御景园草莓种植基地以高出市场50%的价格,接待采摘会员,仅一季就销售草莓5吨。北京冬枣基地的40余吨冬枣基本上是通过采摘、礼品等模式销售。据统计,2011年,长子营镇全年水果蔬菜采摘销售额达到1400余万元。

  网上营销,农产品流通搭上“网络快车”。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高速发展,近两年,电子商务、网上销售农产品已成为长子营镇农业园区、基地及农民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的一种新模式。北京凤河现代农业示范区2010年建设开通了示范区网站,整合示范区所属10家农业园区、基地和农业企业,利用网上销售平台对生产的农副产品进行辅助销售;南亚观光园、北京御景园草莓种植基地、朱庄现实版开心农场等多家农业园区也均已开始通过网络销售蔬菜、水果。网络已经成为助力农产品销售的有效方式,是破解农产品销售难的又一着力方向,也是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新的增长点。(田宝印)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