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26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北纬30°中国行》的央视编导、外景记者一行人,对湖南屋脊——神奇的壶瓶山、百年老茶号“泰和合”进行实地采访,节目将在央视综合、CCTV-4播出。
石门地处东经110°29′—111°33′,北纬29°16′—30°08′,壶瓶山正值核心点,有亚洲第一峡谷、物种基因库、全球生物多样性最珍贵地区之称。在湘鄂交界的五峰、鹤峰、石门三县之间、壶瓶山南山脚下的古镇宜沙(现因山更名为壶瓶山镇,又名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有着泰和合茶号的身影。雕图镌花的青石大门见证了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来,茶叶发展的变迁,这就是曾经在石门也可以说是在湖南或中国茶叶发展史上,创造过辉煌一幕的泰和合茶号旧址。1984年被列为石门县政府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分别列为湖南省、常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茶号老板卢次伦(又名大卢公、月池公),广东中山县翠亨村人,清末民初湘鄂粤的大茶商之一,为宜红茶走向世界做出过巨大贡献。
卢次伦在光绪十年(1883)到壶瓶山,利用当地丰富茶树资源,创办泰和合,生产宜红茶。1893年春修建泰和合茶号,占地30多亩,其建筑宏伟,大门青石镌花,高丈余。茶号主楼前后三进,第一进办公,第二进接待官员、客商,中间望楼,八方三层,名“三泰楼”,取“天、地、人三泰同合同和同春”之意。茶号有制作加工主楼、储茶库房、医务室、裱糊铺(制作茶包装)、百货行,稍离不远有骡马房(常年养近千匹骡马,以便茶叶旱运)。临河建有一处船厂,专打造运茶船只。茶号西侧是专门分拣茶叶的地方,称“赶楼”,制茶季节,来自湖南湖北四面八方的赶茶男女,达数千众。
泰和合制作的红茶,称宜红功夫。泰和合宜红制作讲求品质,从安徽祁门专门请来技师,并有长期“内赶”精工(常年在茶号从事精细“赶茶”称“内赶”;季节性赶茶的称“外赶”)。当时,全国红茶有宜、祁、宁、川、闽、湖、越、滇,宜红功夫是备受国际市场青睐的名品之一。泰和合茶号不仅在湖北五峰、长阳、鹤峰、湖南石门等产茶区设有数十家茶庄,办理采购运输,而且在津市、汉口分别设立了“津庄、汉庄”两个专事转运销售的茶庄。当时,泰和合制作的宜红主要销往英国,鼎盛期产量突破了100万斤大关,茶号内外员工(含各分庄、津汉两庄)近1000人,仰其生息的茶农达数万人。泰和合为闭塞偏远的古镇带来新气象,曾有“小香港”之称。
卢次伦利用宜红茶的兴盛,大兴义举。20多年间先后疏通澧水200余里,其货船可经津市达汉口,将宜沙以下300里水路上的渡口全部办成“义渡”;开山凿石,铺成由宜沙至津市并到鹤峰、五峰、渔阳关等地的青石板道路;还办起了“宜红”戏班。卢次伦自觉事业有成,踌躇满志,曾赋诗自况:“云蒸霞蔚催吟筹,七枕生风兴自悠。海国流芬千古事,人生到此复何求。”
1929年,卢次伦因疾辞世,终年71岁。台湾协合工业出版社在上世纪60年代,曾出版《卢次伦传》。
新中国成立初,利用泰和合旧址和厂房,成立了国营石门茶厂,曾分别归湖南外贸和湖北外贸系统管理。目前,成立有石门泰和合茶叶公司、泰和合茶叶合作社,并在2005年由香港客商林柏胜投资成立了常德恒胜茶业公司,他们继承大卢公精神,在生产传统宜红同时,创新开发出了乌龙怡红、有机红茶等,先后在中茶杯、国饮杯、第五届北京国际茶博览会上获奖,出口俄罗斯、欧盟等,年产量3万担,产值近亿元。茶叶已成为石门山区的第一支柱产业,也是生态旅游资源。石门宜红、“石门银峰”已成为20万茶农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 龚仕斌 孙龙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