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科技之辩

本报首席记者 蔡靓

  科技的产生不就是为了让人能更好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路径吗?只是我们必须动用更大的理性,破除现在的惯性,才能重寻自我。

  好友留学国外休假回京,带着新长出来的10斤脂肪。

  这基本都是由她住所附近一家披萨店在iphone上的APP所赐——新晋成为“学术宅女”的该好友,只要在手机上划拉几下,便能定到外卖披萨饼一张,智能的手机还能把披萨款从信用卡中划掉。就这样,大门不用出,二门不用迈,就能解决一餐饭。总这么吃并且不出门运动,原本身材窈窕的好友有了“游泳圈”……

  20多岁的姑娘骤然远离曾经的好身材,这给当事人带来的打击绝对不亚于股民眼睁睁看着股指从6000点跌到2000点。由此在朋友圈中引发了一个小型讨论:科技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快捷那是一定的,但是脂肪或是别的一些负面因素也让人难以忽略。

  科技乐观论者认为,科技会让人更解放。有了各种各样的机器、软件来代劳简单无聊又重复的工作,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做更重要、或是自己更想做的事。而科技悲观论者则强调,现在我们越来越被科技所控制,如果离开科技产品便会不知所措——比如忘带手机往往会导致我们惶惶不可终日,离开了电脑生活也会一片空虚。

  很难辩得出谁对谁错,因为双方都言之有理。

  就像现在,我们都用电脑写稿,速度确实比从前用纸笔写字快了许多。而互联网更是让人动动手指就能迅速找到想要的资料——从前到图书馆查资料可是要耗费许多时间和力气。各种社交网站也能让我们跟千里之外的朋友随时联系,知道他们今天中午刚刚吃了些啥,下午又去看了什么电影,仿佛就住在隔壁。

  但另一方面,我们几乎“没有选择”地进入了科技规范好的生活里:习惯了电脑打字,却已经忘记了很多字该怎么写;习惯了在网络上阅读,忘记了收到一本新书时的喜悦;习惯了空调调节成24度的室温,忘记了户外汗流浃背的运动乐趣。

  选择当然还是有的。科技的产生不就是为了让人能更好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工作路径吗?只是我们必须动用更大的理性,破除现在的惯性,才能重寻自我。

  于是,最近我们聚会产生了一个新规定:等餐或是吃饭时,不准用手机上微博或是微信——面对面的交流,远好过在社交网站上的刷屏。告别手机依赖症,这是第一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