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8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洞茶”的光荣与梦想
——央视科技频道《茶叶之路》湖北羊楼洞随行调查记之三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湖北羊楼洞之行,记者不仅了解到了中俄茶路的历史、羊楼洞茶业的兴衰变迁,还看到了羊楼洞茶业在今天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这些正是《茶周刊》全程支持央视科教频道《茶叶之路》更深层的关注点。上期因故推迟的本系列报道到此结束,我们将会继续关注“洞茶”今后的发展。

  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7月中,随《茶叶之路》摄制组到羊楼洞拍摄,原赤壁市外贸局局长游谟俊老人作为羊楼洞茶业史的讲述人出现在镜头面前。他还特地送了记者一本他编著的讲述羊楼洞茶业历史的书。在新店镇,记者也遇到一位老人,他拿着准备在香港出版的地方史著向摄制组介绍羊楼洞的茶业史。

  羊楼洞茶业曾经的辉煌让后人怀揣光荣与梦想,难以停息复兴的冲动。一直陪同拍摄的赤壁市广电局局长叶勍也是个老茶人,对家乡茶业的历史如数家珍。他介绍,赤壁自唐以来一直都是国家茶叶出口政策的试点地区。

  赤壁古镇羊楼洞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 历史上 “蒲圻(赤壁原地名)洞茶”以它特有的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长期保持着“国际大茶市”的地位。最早由官府直接制订“蒲圻洞茶”产销政策是在唐朝。当时确定榷茶州县茶叶由国家统一收购,出口统一征税,凡出口茶,由国家发券,各地凭券将茶叶运到主要口岸,参与国家的茶马交易。当时湖北有蒲圻、唐年、江夏可凭券将茶叶进入国家茶马市场。第二次试点是在宋朝。宋承唐“榷茶之制,择要会之地”,其中有荆湖路鄂州、岳州。后市场竞争使榷茶无法独霸天下,崇宁元年朝庭罢禁茶,行通商之法,允许民间交易,但“荆湖、江淮、两浙、福建七路仍旧禁榷官卖”,即由国家重点掌握参与各场“茶马交易”,其中就包括了赤壁。蒲圻第三次试点始于清朝同治年间。工部尚书贺寿慈(蒲圻人)奏折建议在蒲圻开展茶工商试点。同治初,俄商巴提耶夫来武汉经营茶叶,前往蒲圻羊楼洞等地开设茶庄,利用毛茶,制成茶砖出口,年额茶税银25万两。羊楼洞成了湘、鄂、赣交界著名的茶叶集散地和加工中心。 

  由于战争等原因,羊楼洞的砖茶、红茶逐渐减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蒲圻洞茶”在面积、生产上有很大程度的恢复发展,但毕竟无法和鼎盛时期相比了。光荣的历史让赤壁人复兴“洞茶”的梦想不绝,这是赤壁茶业发展的基础。

  波折中前进的羊楼洞茶业

  建国后,蒲圻的茶业在起伏中发展。1980年前后,蒲圻所在的咸宁地区出现了严重的毁茶事件,羊楼洞茶园面积的减少也与之有关。面对这种情况,湖北省委向中央提出在蒲圻进行农工商综合试点的报告,并选定茶叶先行试验,即组织茶工商综合经营试点。最终组成了由415个茶叶生产单位参加的县茶工商联合公司。联合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投资联办、按股分红,签定合同、承担责任,参加自愿、退出自由。不仅突破了独家经营、单一渠道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且把原料生产、成品加工和产品销售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带来了好处。这次试点改革基本上与国家经济改革的历程同步,属于早期的公司制探索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羊楼洞茶业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新的公司体制为羊楼洞茶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条件,但从发展速度和影响力上看,还有许多领域需要突破。

  首先是观念的更新还需要进一步向全国先进地区学习、看齐。记者随央视科教频道采访、拍摄了当地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家企业,其中羊楼洞茶业有限公司是纯民营的股份制公司,在拍摄过程中能够明显感到它的尴尬:具有龙头企业的实力,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被推荐拍摄的力度和戏份最少。如果是因为“身份”的不同造成的,记者就难免生出“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感叹了。

  其次,企业改制的进程和结果都有待完善。记者在两天中几次听到职工对原国营羊楼洞茶场改制的微词,说都被江浙商人买走了,职工的利益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等。改革就是一次利益的再分配、再配置。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记者不难发现这里的改制还是留下了不少问题。有些可能是是操作程序、沟通上问题,有些可能是职工群众观念的问题。这对企业发展肯定会有影响。赵李桥洞庄茶业有限公司据了解是前者改制时,一批老职工自己筹资成立的。然而家底显然不厚,职工负担也比较重,在提升产品、打造品牌上难有作为。

  记者在羊楼洞只有短短的两三天,对羊楼洞茶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可能是管中窥豹。不可否认的是,与昔日辉煌的历史比,今天的“蒲圻洞茶”质量平平、市场影响力不足,内销市场拓展缓慢等还是令人唏嘘。羊楼洞茶业兴衰的历史启示人们:要挖掘好茶业历史文化底蕴,重树品牌,首先还需要当地政府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敞开胸怀,引进资本、资源,打造“洞茶”的影响力;同时还要创造符合生产力标准的先进文化氛围,扶持、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消除不利发展的观念约束、区域壁垒,实现“洞茶”产业的真正复兴。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