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我们与田导分组在登封会合。8月1日,来到会善寺拍摄禅茶和武术表演。
万里茶路从湖北、河南交界处的襄樊、社旗开始,在周边地区有小型的网络分销经营,比如社旗西边的淅川地区,那里至今也还留有东茶西运的荆紫关码头。各路商队的主流大部队自社旗继续往前,经临汝州往洛阳,而其中又有一小部分经登封往开封等地。
然而摄制组来到登封主要却不是因为茶路,茶路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里,留下的痕迹几近于无。来到这里是因为它与茶的两大相关:一是禅,二是武。
现存最早的传灯录《祖堂集》记达摩前来中土传法,他的师父曾经为他作谶,其中有曰“两株嫩桂久昌昌”。《祖堂集》的作者解释是:“两株者,二木也。二木是林字也。嫩桂者,少也,则是少林寺也。久昌昌者,几年面壁而出大行佛法也。”至唐代禅宗大兴,达摩为中土禅宗始祖。再后来,少林寺亦将达摩认为初祖,并将少林武功系名于达摩名下。虽然对达摩与少林武功的关系,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却不妨碍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传说,以及对传说的相信。
中唐,禅与茶皆兴,且禅曾藉茶传道,而茶也藉禅大行。“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此后,甚至出现了传说,相传达摩面壁坐禅,困意难消,因采坐边绿叶饮之而得解困,所饮即茶。还有一个传说是达摩因困难于睁眼而抉眼皮置地而生茶树,采而饮之而消困。与茶叶之路相关的是,关于达摩与茶的传说也传到了俄国。在150多年前俄国人阿·科尔萨克所写的《俄中商贸关系史述》书中有记述,所记录的故事又有所不同,他讲达摩“剪掉了自己的眼睫毛,把它们抛撒出去,眼睫毛落地之处长出了茶树”。
在登封会善寺(曾名戒坛寺),僧人们既习武也饮茶,在武术大行的登封别树一帜,却是别有因缘。以“吃茶去”公案而成禅茶名师的赵州从谂禅师,即受戒于此寺所立戒坛。元代至大二年雪庵溥光禅师撰文并书写《拣公茶榜》,亦刻石于此寺中。
茶曾是唐宋以来禅林寺院清规中最重要的茶礼、茶仪,是禅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不传已久。今世文化大兴,僧俗两界,皆以禅茶、茶禅为禅文化、茶文化重要的一端。会善寺以武僧践行禅茶,《拣公茶榜》中有言:“法是茶,茶是法,尽十方世界是个真心;醒即梦,梦即醒,转八识众生即成正觉。”
然而,《拣公茶榜》末句自以为点睛之笔的两句“龙团施满尘沙劫,永祝龙图亿万春”,却被明代王世贞评为“惜胸中无卍字骨”,而作此“紫方袍底语耳,不得禅悦真味”。古代帝王常对著名僧人加赐紫衣师号,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掌控多数寺院住持的任命权,丛林奔竞之风日趋甚盛,“紫方袍底语”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紫袍气太盛,或金粉气太盛,都不能得禅茶真趣、“禅悦真味”。以茶修禅以证悟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