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8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不做点事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记安徽省铜陵市供销合作社主任马宜明
本报驻安徽记者 王勇

  在马宜明的印象中,有两个供销合作社,一个是儿时印象中的供销合作社,小时候家在农村,不管是扯布、打煤油,还是购买化肥、农药,都要和供销合作社打交道,那时,要成为供销社人是个不可企及的奢望;另一个是年近50岁时自己切身接触到的供销合作社,那一年他远离家乡来到铜陵这个城市,担起了供销合作社主任的担子,面对的是一群供销合作社职工整天围着自己,吵着闹着要饭吃。正是这样一位在人生的中间阶段,几乎没有和供销合作社有过任何联系的人,带领着濒临崩溃的安徽省铜陵市供销合作社走上了复兴的道路。

  砸锅卖铁也要保障职工的生活

  “职工们实在是太苦了,有的讲着讲着就哭了;有的一家三代都在社有企业工作,原先供销合作社是好单位,后来不行了,全家人都下岗,生活都没了着落;有的夫妻在一个企业,没有工作后,离了婚,男的拍屁股走人,留下女的带着孩子讨生活……”谈到职工们的困难,马宜明深感若是不能为他们做点事,实在愧对自己的良心。

  一到供销合作社工作,眼见着就要过年了。马宜明下定决心,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先让职工们好好过这个年。当务之急,就是筹措到钱。然而,市社的账上已经没有一分钱了。马宜明积极向政府争取,最终借得2100万元,支付一部分给职工们,让他们先过年。另一方面,又通过法院追讨改革改制时贱卖的供销合作社资产,同时对一些零星资产进行处置,又筹集了2000多万元。有了钱就可以全面兑现拖欠职工们的改制成本了。

  铜陵市农资公司改制前,工资不能全额发放,最多也就是发80%,但是,工资级别该调的都还在调,公司承诺将来条件改善了,会再将欠发的工资补给大家。农资公司在改制时曾立下条文,改制后资产有剩余的,剩余部分优先补发职工工资。然而,实际情况是,改制时公司已经没有任何剩余资产了。

  面对这些遗留问题,马宜明组织市社人员厘清职工工资表,算一算还欠职工多少工资。但是农资公司的账,实在太乱,有的很早之前就和公司签订了协议,办了停薪留职;有的甚至还从企业借了钱出去做生意;有的按照当初的改制协议,还应该支付给企业钱。由此看来,按照工资表来补偿,显然是不现实的,只能清算历史遗留总数,再平均到每个人头。账算下来,农资公司350多人,每人应得3万元,总数近1000万元。这么大一笔钱,要一次付清,市社也没有这么大能力,马宜明和大家商量,每年年底支付5000元,分6年付清。职工们都是通情达理的,完全赞同这个方案。至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特别是有人生病住院的,马宜明便组织专门人员去核实,情况属实的就一次性提前支付全部款项,让善后工作充满了人情味。

  通过一年半的努力,改制的善后工作基本完成,铜陵市社原有的10家企业,在这一工程中没有一家再出现集体上访现象,铜陵市社平稳地从改制的困境中走了出来,马宜明终于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推进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上来了。

  排除万难 恢复各项职能

  改制后企业关门走人,传统业务几乎全部丢失,没有了抓手,如何发展?马宜明找到了安徽省供销合作社,期待着通过和省社投资企业合作,共同把铜陵地区的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做起来,发挥起职能作用。

  铜陵市社原本投资了一家烟花炮竹公司,具体经营却是交给别人在做。按照协议规定,市社在闹市区的1处60平方米的门面房、1处100平方米的办公房、1处地处市郊的4栋仓库全部无偿交由对方使用,对方每年支付给供销合作社2万元的所谓“活期利息”。而按照市场价值,仅门面房和办公房就价值近400万元,存银行的利息都远远高于2万元。了解到这份协议的签订过程,马宜明立即组织召开了市社党组会议,商定了解除这项合同的事宜。尽管按照规定要因此支付一定的违约金,但是市社却实实在在地拿回了自己的资产。与此同时,马宜明已经通过省社,商议好了引进省社投资控股企业盛虹烟花爆竹集团进入铜陵,和铜陵市社一起将当地的烟花爆竹业务开展起来。

  随后,按照同样的模式,铜陵市社又引入了省社投资控股企业双赢集团和安徽省棉麻公司,以资产为纽带,借助省社企业的力量,铜陵市社逐步恢复了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各项职能。

  回顾几年来在供销合作社的工作经历,马宜明没有抱怨。他说自己是农家孩子,在部队里提了干,转业到了地方,又逐渐走上了领导岗位,自己的一切都是组织上给的,都是老百姓给的,不干点事,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虽然经历了铜陵市社这几年最艰难的改制历程,尝遍了酸甜苦辣,但是,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值得的,因为它也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收获了更多值得回忆的往事,收获了更多的感恩。

  今年6月底的时候,铜陵市社又将自身位于市区繁华路段的办公楼拍卖了出去。原先的估价是7000万元,没想到拍卖的时候,竟然拍出了9100万元。有了这笔钱,通过资本运作保值增值,马宜明测算了一下,每年应该有不低于600万元的收益,再有5年时间,在不减少本金的情况下,就可以全部消化掉改革改制的资金缺口了。未来的供销合作社再有盈利,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体现出更多的公益性,更好地为农服务,更好地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