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午饭后,摄制组从登封出发赴洛阳,下午4点多到境,未进城,直接到城外龙门石窟进行拍摄。
九朝故都洛阳是中国最著名的古城之一,除了作为那些朝代都城而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之外,洛阳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洛阳在东汉时,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经陕西、甘肃、新疆等地,到中亚、西亚,直至地中海周边国家,源源不断地将各种丝织品运往中亚和欧洲地区。对中国影响甚广的佛教,也是在东汉时首次在洛阳传入中国。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刘庄因夜梦西方金人,遣使西域访求。永平十年,汉使访得印度二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明帝躬亲迎奉。次年,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名为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释源”、“祖庭”之称,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时,直至唐五代,历代都有修凿,南北长达一里,现存窟龛2千多个,造像10万余尊,是中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宝库。佛教西来1600多年后,茶叶之路途经洛阳,与丝绸之路在这里时空交汇,为北方的蒙古部族、远方的俄罗斯,运送去茶叶和其他贸易物品。
洛阳是茶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首先,这里是茶路上一个重要的区域销售网络的中心。洛阳是四达之地,与之紧邻的山西、陕西商人尤多,“东都四达之府, 西接崤函,北望太行,为秦晋门户,两省懋迁之畴,盖萃于兹”。山陕商人店铺之多,可以从其现存会馆修建、修缮的碑刻资料中窥见一斑。乾隆九年(1744)山西潞安、泽州二府商人捐资,在洛阳老城东南修建潞泽会馆,捐资者包括七大商行100多家店铺。道光十五年(1835)山陕商人捐资修葺创自康熙、雍正年间位于城南关外的洛阳山陕会馆,捐资者包括大小商家952家。发起此次捐资修葺的有23家董事,其中有常家大德玉商号的分店大聚隆。咸丰二年(1852)修葺会馆时捐银的商号中有常家的大德玉等4家商号。众多的商号商铺林立,经营品种包罗万象,茶叶是杂货中的一类。其次,茶路商人在这里做了一次最大的分流。西路晋商,以及此前一直与山西商人风雨同舟的陕西商人,在这里转而往西,经营往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地区的贸易,茶叶是其中的主要物品之一。此后再往北的茶路上,就不再有山陕会馆,而只有山西会馆了。其三,由于山西、河南毗邻,在洛阳的山西商人远远超过在茶路上的晋商。茶路上的晋商基本是晋中帮,包括太谷帮、祁县帮、平遥帮。而晋东南的潞帮和襄陵帮亦为洛阳、山西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运至洛阳的货物主要是运城一带的池盐,而从洛阳的回程货中,茶是主要货物之一。
洛阳与茶路晋商密切相关的,还有位于其老城南的关林——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是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关林初为东汉末年礼葬关羽首级之冢,明代万历年间建庙,合院内古柏,而称“关林”。清代以来,晋商对于关羽的崇奉,与洛阳关林有着互动的关系。洛阳关林,加深了晋商对于关羽的信奉。而晋商也为关林增添了新的因素。如《山陕商人为添建戏楼、甬道等施银碑记》所表明的,山陕商人为关林添建了戏楼,在会馆供奉关羽神像的正殿对面修建戏楼,在5月13日关帝圣诞等节日演戏酬神,是绝大多数被名为关庙的山陕会馆的特点。
万里茶路,为古都洛阳增添了些许商业与文化的新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