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的农技推广模式众多,其中主打模式有:推广机构主导型、科技项目带动型、市场引导型等。虽然我们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做了很多具体的制度设计,也在推广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其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专家认为,多年来农技推广的各方力量始终不能拧成一股绳。在此背景下,农业部提出了“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模式,其核心是将涉农企业纳入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中来,广泛开展农企对接,在政策引导下整合农业部门与企业的力量共同致力于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推广。
多矢量结构
让农技推广力量分散
在物理学中有一个矢量的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一个物体的运动,最终是多种矢量作用合力的结果。在我们现在的农技推广体系中,就存在着各种矢量。从农业种植管理部门、农资厂商到科研院所、农垦系统、种植专业合作社,甚至类似中粮这样的农产品大收购商,都在为农民提供各种各样的农技服务。每一个案例都有着成功的收获,似乎我国农业生产并不缺乏农技支撑。然而仔细计算就会发现,每一个案例都捆绑着服务提供者的利益,只是缩小到个别农户身上,放到整个中国农业生产大版图中就显得非常渺小和无力了。农技推广体系中散乱的多矢量结构,让农技推广在最后一公里中没有一个合力。
即便在每一分散的力量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就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部门来说,长期存在农技推广技术人员的队伍不够壮大,素质参差不齐,激励体制不够健全,缺少科学的考评机制等,这都限制了作为政府体系的农技推广相关部门职能的发挥。从企业视角看,企业考虑参与测土配方施肥等农技推广项目时,最重要的意图是增强竞争力,扩大销量,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但目前农企对接效果却大打折扣。据山东省某企业负责人介绍,因为生产配方肥工艺的限制,很多企业在不偷工减料的情况下很难按标准完成配方;相关部门压低配方肥采购价格,打击了企业参与配方肥生产的积极性;由于分工不清,农业部门过多干涉企业生产的相关事项,使双方合作蒙上阴霾;部分农业主管部门人员参与化肥经营,利用公职权力敲诈企业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他认为企业的利益不能很好地被保障是农企对接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农企对接形成合力的问题上,江苏华昌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闵凡国认为,大家都在搞农化服务,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农化服务,缺乏共性。比方说现在的推广,每个厂家都要做示范,但是示范结果往往不能直接地表现出产品有多好,不能形成核心技术。企业没有没有必要重复浪费精力和人力,应该让科研院所进行试验总结,通过差异性的分析得出共性的技术,只有合理地共同推进,才能减少资源的浪费。企业的农化服务在技术上还有限。从资源和人力的角度讲,企业的投入非常大。而在同一个地方,有不同的企业去讲课,每个企业的农化人员讲得内容和方法不一样。因此,闵凡国建议,农业部门应该提供一个统一的平台,统一的区域手册和土壤数据,供企业参考。
农技推广
由行政化向服务供给化转变
如今,农资产品的推广已经从过去简单的经营方式转变为服务型,即由过去的技物结合发展为经销服务一体化。农业部已经意识到要采取更开放更多元的方式,让企业参与到政府提供农技推广体系中,解决农技落地问题。这种思维的改变,让我国的农技推广体由行政推广向服务供给转化。
实际上,对企业而言,参与农技推广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因为如果不参与到农技推广这个大系统中来,产品推广就会受到限制,竞争力就低,那么企业的生存就会受到挑战。目前在农技推广方面,企业主要在做两件事:一是积极与农业相关部门合作,参与配方肥的生产。这是大势所趋,是企业争取市场份额的有效手段。二是建立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团队,直接走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服务。烟台众德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李长青告诉记者,众德集团2005年就建立了农化团队,并聘请了中国农大、山东农大等机构的专家。众德利用这支队伍直接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除此之外,企业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比如众德与科研机构合作一些示范项目,众德公司为这些项目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利用相关项目的示范作用来推广公司的产品,积极参与农技推广工作才能构建出多赢局面。
测土配方机制
成为“农企对接”抓手
根据农业部有关文件要求,测土配方施肥仍是今后农技推广工作的重点,这也是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推进配方肥下地,必须探索高效的推进模式,并不断向配肥施肥环节深化,向改进施肥方式方面延伸,并尽快形成“政府测土、专家配方、企业配送、农民用肥”的良性运行机制,带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普及,成为农企对接的抓手。
今年山东省择优安排18个县,360个乡镇开展整建制推进示范,每个县都有10个以上整建制推进示范村。整建制区域基本做到建议卡入户、示范田到村、施肥方案上墙、农民培训全覆盖,并有包村队伍。这种模式可以做到样板有的看,经验有的学。山东省土肥站站长高瑞杰在介绍了他们的经验时强调农企合作是关键。肥料企业是配方肥产、供的中坚力量,要加强农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引导企业按方生产供应配方肥。今年,山东省确定了50家“山东省配方肥推广统计企业”,总生产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为了农企对接的顺利开展,山东省也作了一些制度性的安排,比如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山东省农业厅将对配方肥统计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初调整一次。凡发生制售假劣产品的企业,将取消其山东省配方肥推广统计企业资格,并限制永久禁入;积极与工商、质检等部门协调,为配方肥生产、销售开辟绿色通道,同时要督促企业在产品生产、入库、分销、配送、入户等环节设立产品流向台账,构建配方肥生产供应追溯体系,努力实现每袋产品可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