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宾川县拉乌彝族乡是一个集高寒贫困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小地方,可近年来却因荣获“中国核桃之乡”、“云南省生态示范乡”等殊荣而闻名遐迩,核桃产业以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尽管今年是大旱之年,但你如果走进拉乌彝族乡,满山遍野都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林,一片碧绿,绝对感觉不到旱灾的威胁。据统计,去年拉乌核桃产业已发展到15万亩150万株,总产量3600吨,产值1.1亿元,仅核桃一项拉乌乡年人均毛收入已逾万元。大厂村杨正鼎户5人收入22万;同村赵树权户2人收入12万元。核桃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拉乌乡人民脱贫致富的金果果,成为山区人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
核桃金贵,树却难栽。核桃在拉乌乡虽已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但到解放初期产量仅5万多斤,其中大多数还是铁核桃,只能作为食用油料使用,实生核桃要通过嫁接才能成为泡核桃,拉乌核桃从种植嫁接到结果需要7年左右时间,实现丰产需要15年左右时间。
拉乌核桃产业的发展与县、乡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紧紧相连,与供销合作社的扶持密不可分。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宾川县供销合作社就设有多种经营办公室(后为副业股),专门负责发展农、林、牧、副、渔等土特产。基层供销合作社成立后即设有采购组,有专人负责各类农村土特产品的生产、收购、销售。这使得核桃一直是县、乡供销合作社培植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这一阶段主要扶持大队、生产队的集体核桃林,虽然时间长,但仅作为集体的副业生产,效果不明显。1982年核桃林实行联产承包到户经营,生产体制的改革以及核桃价格的提高,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农民核桃种植的积极性,但这一时期主要是作为扶持家庭副业。1983年培植核桃重点户1014户;1984年培植核桃重点户2205户,这期间种植核桃多数集中在荒山、田边地角、房前屋后等零星种植。从统计数据看,拉乌乡这一时期核桃产业发展迅速,1983年移栽10660株,嫁接17107株;1984年移栽15012株,嫁接24976株;到1988年全乡核桃产量达210吨,是1980年的3.62倍。然而发展最快、最稳健的阶段还是1996年至今,由于科技进步的推动、薄膜嫁接技术的推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再加上市场需求量大,价格日益提高,核桃产业走上了规模化生产、区域化种植、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1996年拉乌乡供销合作社投资15万元承包新兴村委会荒山3060亩,大规模开发、规范化种植,对全乡核桃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示范作用。1996年至2006年10年间,核桃种植、嫁接每年都在10万株以上,核桃产业迅猛发展,产量产值迅速提高,2011年的产量是1988年的17.1倍。
宾川县社扶持核桃产业发展,主要在三个方面:技术、资金和市场。关于技术服务:县、乡供销合作社有专门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技术服务,县多种经营办有专业人员5至7名、各基层社3至5名,从核桃育苗、移栽、嫁接、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到核桃收购、加工、销售等,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数十年如一日,供销合作社人和广大核桃种植户一道在田间地角、山坡箐边辛勤劳作,培训技术人员1万多名。他们在传授各项技术的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汗水、心血。关于资金扶持:供销合作社在核桃种植阶段给予了农民及集体资金鼓励,供销合作社成立之初,农户每移栽活一株、嫁接活一株核桃补助0.05元;到了上世纪80年代补助增加至0.2元;到90年代增至0.5元。在集体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还发放给大队、生产队有偿扶持资金,无偿补助费等。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供销合作社开始在核桃收购上发放预购定金,每年发放预购定金在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核桃销售完成后,供销合作社还会给农户进行二次返利。拉乌供销合作社曾于1991年、1992年、1993年连续三年二次返利给农户,按收购成交单,供销合作社从核桃销售利润中拿出30%返还农户,每年返还额度在20万元至50万余元,三年返利共计102万元。2008至2011年,县、乡供销合作社投入80万元发展“两社一会”181个,其中包括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39个,种植核桃1000亩以上的专业合作社有6个。关于开拓市场:拉乌核桃品质好,但过去外观差,也是通过县、乡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多年的技术攻关,改变外观为白皮薄皮核桃,再加上分级、包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拉乌核桃就成为了优质出口创汇产品,县社也因此曾三次获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商业部的表彰。近年来拉乌核桃参加了全国和全省农博会,扩大了知名度,开拓了国内、国际市场,拉乌乡永利核桃专业合作社为拉乌核桃注册了“峨溪金果”商标,目前正在申请云南省著名商标。此外,2008年拉乌供销合作社在县社和乡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占地30多亩的核桃交易市场,为拉乌核桃走向广阔的国内、国际市场搭建了平台,将为拉乌核桃产业发展增添强劲的动力。
拉乌乡的广大果农坚信,有合作社的服务扶持,依靠现代科技支撑,依托国际国内市场,拉乌核桃产业的生态、经济效益在富民兴乡的道路上一定会发展得更美、更好。
(作者单位:云南宾川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