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开放办社是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战略性突破。它是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助农增收、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解决供销合作社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新形势下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与发展的必然。2000年9月全国供销合作社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办社”这一重要思想;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供销合作社“推进开放办社,发展联合与合作,提高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2009年国务院40号文件《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推进开放办社,广泛吸纳各类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为农民专业合作搭建服务平台”。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供销合作社针对该市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把促进形成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作为工作方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开放办社,发展联合与合作,实施“新网工程”建设,着力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通过产权多元化、配置市场化、资源整合化、经营多样化,建立与系统内外各种类型生产、流通、加工和服务企业密切联合合作关系,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期一线调研,走进江苏省淮安市供销合作社,剖析其开放办社的历程和主要做法。
历程
求合作 建网络
经过改制的淮安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一度陷入低谷,在发展道路选择上十分迷茫。从2007年开始,淮安市社积极响应、贯彻落实全国总社和省社有关开放办社决策部署,把推进开放办社作为开拓农村市场、造福“三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并逐步走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阶段一:依托原有流通网络资源吸引知名企业主动合作。淮安市社在广大农村的土地、门面资源吸引了一些有志于农村流通工作的企业,这些企业主动与淮安市社联系、洽谈合作事宜。同时一些与淮安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有感情、有渊源的企业也主动要求合作,共享发展成果。2009年,淮安市社与江苏商联超市有限公司、淮安广济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签约,取得了很好的反响,为开放办社、合作兴社创造了积极的氛围。此后,淮安市社还与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苏海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江苏老侯珍禽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奠定了“开门建网”之路的高起点。
阶段二:有计划、有选择性地联手新企业,整合原社有企业,建设“六张网”。淮安市社逐渐意识到,单打独斗不是长远之计,只有加强联合合作,吸聚社会力量,才能使供销合作社拥有更多发展的本钱,使自身联结城乡、服务“三农”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社、企、民三者实现共赢。淮安市社依据实际,整合原烟花鞭炮公司、淮供农资集团等社有企业,与千村植保、苏禾农资、云清食品、诚信物流、农之源、盛华再生资源、好人家食品、沪中粮油、万鑫食品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参股新建了淮安市供销合作社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常客隆超市淮安公司、绿盟冷链服务有限公司、绿色田园农产品购销有限公司等企业。县(区)供销合作社也积极行动起来,谋求坚实的发展支撑,通过市、县两级共同努力,拓展出“六大网络”——在原规划上增加了烟花鞭炮和非处方药品两大网络。
阶段三:民营企业主动靠拢,“开门建网”常态化。随着“新网工程”建设的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主动靠拢,希望加入“新网”大军,为自身发展谋求坚实支持。现阶段淮安市社在选准选好入社加盟户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投于管理网络和网点,着力促进连锁企业充分参与到供销合作社网点改造中去,向传统服务社、基层社推广超市业态,输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从而促进全市网络的发展、完善和提升。
措施
转变方式 开放办社
淮安市供销合作社依托开放办社谋发展,立足服务“三农”强实力,通过实施“联合建社”、“发展强社”战略,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推进供销合作社的跨越发展,为建设“幸福淮安”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具体工作中,淮安市供销合作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四个转变”
淮安市供销合作社更新发展理念,从多角度着手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从过去的管企业经营向管资产转变。淮安市供销合作社从转变计划经济时代管理企业的习惯思维和工作方式入手,按照社企分开的要求,成立淮安市供销合作社(集团)总公司,以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加强对企业改制后的股权和剩余资产管理和营运,确保现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是从封闭的自我发展向推进开放办社、发展联合与合作转变。淮安市供销合作社充分发挥现有社有资产作用,促进社有资产与面向服务“三农”的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及农村经营大户广泛合作,组建为“三农”服务的新型基层合作经济组织。
三是从单纯的购销经营管理向组织、推动、参与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现代化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转变。淮安市供销合作社加强与市、县(区)政府有关涉农部门联系,建立合作工作机制,整合社会各类资源,结合实施“新网工程”建设,探索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为农服务体系。
四是从市场经营主体向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的桥梁和纽带转变。淮安市供销合作社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广泛发展与社有企业有经济合作关系的涉农协会成员,通过协会组织推动各类经济主体的联合与合作,创新供销合作社组织形式,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推进开放办社
按照新的发展方式,抓重点以带动整体发展,淮安市供销合作社主要从抓四项重点工作入手:
一是实施“新网工程”建设,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多元发展”的原则,淮安市供销合作社将实施“新网工程”建设与开放办社相结合,采取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行业骨干企业作用,推进社有企业与各类涉农组织合作的方式,实施项目建设。截至2011年底,共实施“新网工程”项目62个,总投资达9亿元,其中企业自筹6.6亿元,带动各类社会资金投入13200万元。2009年,9个项目获得中央和省财政480万元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扶持;2010年,9个项目获得405万元资金扶持;2011年,11个项目获得930万元资金扶持。
二是加强社有资产整合,发展新型基层合作经济组织。淮安市供销合作社加强社有资源整合,成立市场建设处,加强对供销合作社全系统市场化合作工作的管理与推动。通过合作既提高了社有资产使用效率、实现了保值增值,又促进了行业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为农服务的新型基层合作组织。
三是加强协会组织建设,创新组织体系。淮安市供销合作社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不断提升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在已有的农资、烟花鞭炮等行业协会基础上,成立淮安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和合作经济联合会,为农民专业合作搭建服务平台。目前,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协会成员已发展到3000个,成员单位经营范围涵盖农资、食品、农产品、再生资源、日用消费品、棉麻、烟花爆竹、建筑、物流等。
四是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行业整体形象。淮安市供销合作社号召全行业树立自信、自强、合作、发展的行业精神,把规范标识推广作为行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广泛宣传标识内涵、宣传供销合作社及行业企业业绩。目前全市标识推广已超万处,扩大了企业的品牌效应,有效提升了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企业的整体形象。
成效
强筋骨 结硕果
淮安市供销合作社依托开放办社谋发展,立足服务“三农”强实力,通过实施“联合建社”、“发展强社”战略,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水平,推进淮安市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跨越发展;建立了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纵横一体、内容丰富、覆盖全市的连锁网络,供销合作社原有的各项功能得到强化,系统形象和运行效益不断提升。
各项指标大幅攀升
经济效益凸显
截至2011年,淮安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企业总数增长为126个,连锁配送中心25个,连锁网点5000多个,连锁企业年经营额超过28亿元,连锁经营面积达25万平方米。“十一五”末销售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是“十五”末的5倍和10倍,而2011年的销售总额达到335.90亿元,利润1.97亿元,同比增长56.10%和124.96%,龙头带动效果十分显著。通过“新网工程”项目建设,新增固定资产62000余万元、利税15600万元,直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5216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助农增收100多亿元,惠及43.26万户农民。凭借出色的成绩,2009—2011年连续3年,淮安市社在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年终考评中获得综合业绩特等奖,并于2012年7月获评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强化六大功能
凸显社会效益
一是强化服务功能。淮安市供销合作社结合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的实际,结合不同农产品流通的特点,跟踪、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供销、加工、贮藏、运输、技术等综合服务中心系列化服务,力求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运作方式及独特的中介作用优势,在服务“三农”领域里占据主导地位。
二是强化组织功能。供销合作社承载着政府扶持“三农”的重要载体和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两大功能。淮安市社把势单力薄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起来,参与到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之中,有效降低了分散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和交易成本。
三是强化平台功能。充分利用合作经济的组织功能,搭建农产品交易平台,每年举办不同形式的农产品展销会,为企业、合作社找市场,拓展农产品的市场空间。
四是强化带动功能。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建设有规模的、独具特色的、品质优良的、区域性强的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产品深度系列开发。通过延长产业链,使淮安市供销合作社成为名副其实的带领农民闯市场的重要依托力量。
五是强化吸纳功能。积极广泛吸纳不同类型的企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在淮安市社统一组织协调下,各展其长,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多元化的开放办社形式,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组合和互补,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是强化协调功能。淮安市社主动协调龙头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体系,实现配套联动。为了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淮安市社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协调其他职能部门,通力合作,落实政府的各项惠农政策。
(本版稿件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张以俭 照片由本报记者于璐娜 实习记者张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