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9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又到中秋时

江苏省宿迁市民丰农村商业银行 王章男

  生命相对于银河星际的历史,短到不足以用短暂来形容,匆匆二十六载,每年中秋,抬起头来看到的,几乎是同样的月亮。倘若不是风雨有异、自然变迁,恐怕李白当年所看到的玉兔,想必也是今天这般模样。

  然而生命短暂却足以包容社会和风俗的变迁。今年的八月十五,玉兔依然相似,中秋却是大不相同了。

  还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节,奔波在外的家人总会尽可能赶回家中,宛若过年般隆重。姑姑、姑父和姐姐、姐夫也会拎上各种各样的礼物回家,当然绝对少不了象征明月与团圆的月饼。十几年前的月饼,包装还相对简易,只是用黄油纸包住,扎上金色的细线,不如今天的包装奢华,但依然记得那时候的月饼对于我来说,欲望仅次于糖果。

  那时候的糖果其实就是糖块,硬而不化、嚼而不烂,一块糖果能甜半天,对于吃得到糖果的小孩,可以疯几天,远远大于从糖果本身得到的甜头。而吃月饼是有实实在在的乐趣的,粗糙的面皮,香脆可口,复杂的饼馅足可以让一个贪嘴的小孩研究半个时辰,从惊喜地发现一颗蜜枣到抠出一颗巨大的花生米,每一个意外都可以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并不宽裕的家庭里的孩子欣喜,盼望过节,然后再回味半年。倘若是孩子多的家庭,老少围成一圈看着、分享着孩子们从月饼里发掘的“宝物”,当小家伙们用胖乎乎的小手攥着并不硕大的果仁献给长辈,用嫩生生的声音说“爷爷奶奶,中秋快乐!”时,那种合家欢乐的幸福让人回味无穷!

  今天的月饼显然丰富多了,也金贵多了,十几二十几年前的人们,把豆沙月饼视为相对贵重的月饼,而今天却沦落为最不显眼的“灰姑娘”,甚至因为糖分过高而成为姑娘们唯恐避之不及的“脂肪库”。记得小时候偶然得到一些豆沙月饼,爸爸妈妈总会满不在乎地分吃掉面皮,然后将“食而无味”的豆沙留给姐姐和我,以至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误以为豆沙月饼是父母不愿吃的。现在,母亲却将最不起眼的豆沙月饼视为上品,不断表示只喜欢吃这个口味,倒是那些莲蓉、蛋黄、叉烧,甚至是燕窝馅的月饼,成为小孩和年轻一辈应该解决的“问题”。而今,一些老人已经成为墙上挂着的思念,他们的面前会摆上最好最贵的月饼,用来捎去敬重与缅怀之情。

  如果没有月饼,中国人的中秋节可能会极其不完整,一如没有圆月的中秋会黯然失色。千百年前,王公贵族、诗人墨客都会和老百姓一样,在八月十五的月下游园品饼,把酒作诗的劲头一浓,便成就了无数的中秋咏月佳作。我总会想,如果没有中秋节的风俗,古人对圆月的描绘是否还会那么丰富,恐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唯一的见证。小时候就已经很少见到有人游园赏月,吟诗作对就更成了历史,但在屋前选个空地,摆上桌椅,放些月饼、点心、水果,倒是很普遍的庆祝方式。而此时,大人们往往还会在中间摆上一盆清水,教小孩子欣赏月亮的倒影,这些水果点心就是供奉月老神仙的,尽管很多人从小到大可能已经看了几十遍,但是我想让他们感到兴奋或者幸福的绝不仅仅是月亮倒映光环的美丽,而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快乐。

  每每想到这些,心中总是感慨万千。有的人离去了,有的事过去了,但是只要一家人在一块儿,比什么都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要中秋了,今年回家吧,陪着父母和家人,再看看那千百年容颜依旧、年年岁岁又不同的一轮明月,别让中秋、圆月时,父母成为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