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 “抽检能抽死人”的抱怨国家抽查过度的话音刚落不久,自家乳制品就被曝出质量丑闻。9月8日,上海部分地区220ml光明小口玻璃瓶装牛奶发生酸败口感现象,从而造成“酸败门”事件。上海质监部门已责令其开展质量安全调查。
在近期举行的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18次年会上,郭本恒“炮轰”了管理部门的抽检:去年抽查光明乳业4553次,折算下来是抽查了几十万个指标,没有一个不合格,今年上半年已抽查2600多次,现在国家对乳制品的抽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正是有了这番牢骚,此次产品质量问题也被一些人误读为是上海质监部门对其的“报复”。但事实呢?从6月到9月不到4个月里,光明乳业就被查出4次食品安全问题。如此频发的质量事故让人触目惊心。而且从光明“酸败门”上可以看出,生产企业是问题的主体,而这些年零售企业替供应商蒙受了许多不白之冤。
在“酸败门”发生后,光明解释原因是配送车辆温度没达到标准导致其中部分产品发生酸败。不过,请供应商扪心自问,在配送生鲜食品的过程中有多少车辆做到了全程冷链?能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寥寥无几,为了降低成本,供应商对此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会要求配送车辆在路途中少用冷链系统。而零售企业除了自身的配送车辆能即时监控,对供应商的配送过程往往无法辨别与追踪。
再以修改产品生产日期为例。零售企业极少会参与其中,几乎都是供应商(也有可能是经销商)的伎俩。临期商品一般由零售商退还给供应商,供应商为了贪利和减少损失,不惜违法修改生产日期。据一些零售企业反映,很多大型供应商也经常有这样的行为。8月被曝出的蒙牛驻浙江省义乌市的经理擅自将纯牛奶的生产日期篡改至出厂日期的6个月之后便是典型一例,这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而为了修改方便,很多商品只有大的外包装上喷墨打印生产日期,小包装上根本没有,为其在过期后修改提供了方便。甚至为此还有很多高科技手段,让零售企业根本无法检测日期是否被修改过。
其实,食品安全大多并非零售企业的责任。很多供应商之所以敢在食品质量上大做文章,是因为其受到的惩罚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但消费者往往只揪住零售商不放,这样的事件天天在上演,不仅增加了经营成本,甚至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品牌信誉。
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是有目共睹的,生产企业才是罪魁祸首。一年遭抽查4000多次的光明乳业的产品质量尚且如此,中国乳品企业的问题究竟严重到何种地步可见一斑,其他领域的生产企业也不见得能好到哪去。因此,就算抽检影响企业的经营,只要是产品质量不过关,就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任,这样的企业哪怕抽检真将其抽死,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