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食食品超市”(NASDAQ: WFMI),是由时年25岁的麦基(John Mackey)在1978年从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大学城一家店面起家,今天已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天然食品和有机食品零售商,拥有265家分店。
“全食食品超市”为许多顾客提供了他们想要的健康食品。不过,鉴于这些食品的价格实在高昂,“全食食品超市”得到一个外号:高额支票。2004年,“全食食品超市”漂洋过海,在伦敦收购了天然食品超市“Fresh&Wild”的6家分店。在英国伦敦的肯星顿富人区的一家分店,这里的价格让一些有钱人都大跌眼镜。
如果用规模和品种做指标的话,伦敦“全食”店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牛的有机食品超市了,它的卖场有7430平米,供应1万多种商品,从7欧元一公斤的土豆到40欧元一个的鸵鸟蛋。这些听起来都贵得离谱,但对肯星顿这个富人区来说,却挺便宜。住在这里的,不是俄罗斯寡头,就是印度软件大鳄,或是其他富翁、跨国公司老板。
维莱丽是个大眼睛长发的时髦女郎,她推着购物车在“全食”里游逛,感觉像是走“猫步”。她在一个12米长的鱼柜前停下,要了一磅鱿鱼。柜员拿给她时提醒道:“别忘了先把平锅加热”。显然,他见多了有大把钱却对烹饪一无所知的女人。
不过,维莱丽懂烹饪,而且还很挑剔。她是个法国姑娘,丈夫是位银行家。她曾花半天时间跑遍伦敦最好的芝士店、肉店和绿色蔬菜店去采购。“全食”的到来正合她的心意。维莱丽又拿了把法国野生芦笋扔进了购物车,一公斤野芦笋要25欧元(约合人民币250元)。她甩了一下头发说:“我从不看价格,那没用。”
景区吸引人们的除了良好自然风景,还有那一个个动人的美丽传说。在全食超市,几乎每一样食品都附有小故事。
“罗西是一只生活在有机农场的鸡,天天过着幸福的生活,直到被送进屠宰场,经过一道道工序,变成了摆放在加州格兰戴尔全食超市冰床上的精美的袋装鸡肉。罗西的一生是在加州葡萄美酒之乡的定制鸡舍中度过的。她的鸡舍通风、采光良好,陶质的地面上铺有干净的谷壳。她生前不是悠闲地啄食黄澄澄的玉米粒,就是在鸡舍外的院子中散步。和多数食品店出售的家禽不同,罗西从来没用过抗生素或生长激素。”
这个故事迎合了讲究健康饮食的消费者,它印在精心制作的宣传手册里,摆放在禽肉制品的冰床旁边。出于那上面所宣传的原因,罗西的肉每磅要卖3.29美元,是普通鸡肉价格的两倍多。
凭借这种独到的营销策略,全食超市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在强手如林的食品业中一枝独秀。
虽然贵得让一般人敬而远之,但“全食”里的气象的确让人大开眼界。食品堆到天花板,数百种芝士被堆放在黄色大轮车上,五颜六色的水果和蔬菜汪洋一片,其中西红柿就有21种之多。30多米长的奶制品货架被按照中国风水的原理弯成弧形。据店员说,这样做是为了获取更多“能量”。
在全食超市,最基础的组织单元不是门店,而是团队。每个门店约由八个团队组成,他们被赋予高度的自治权,有权对门店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包括从海鲜食品到食品制作,再到收银。
这种突破性的分权管理精神贯穿于全食超市管理模式的每个环节。小型团队负责所有的核心经营决策,包括产品定价、商品陈列、人员招聘和促销策略。以商品选择为例,团队领导与门店经理商量之后,可以自由决定采购的商品品种及库存,这与传统的超市运作方式大相径庭。
在全食超市,没有任何一个管理人员会坐在办公室里决定货架上应该陈列什么商品。全食超市鼓励门店在执行公司严格的产品标准下,任何产品都可以进行当地采购。因此,全食超市的每个门店都有其独特的产品组合。在各自的部门中,也由团队自行决定员工的岗位配置,不过门店经理拥有优先选择权。
每隔四星期,全食超市都会计算每个门店各个团队每单位劳动时间所创造的利润,绩效超过一定额度的团队将获得奖金。每个团队都有权了解公司全部的绩效考核数据,没有一个团队愿意成为落后者,因此每个团队都备受鼓励地努力工作。
在美国,文化人士或者高薪白领认为穿着没用过杀真菌剂和杀虫剂的棉花做的有机棉T恤是一种更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下班后,他们不会去麦当劳,而是去全食超市买点东西回家,或者就直接在那里的熟食店吃饭。
这些生活方式曾经是一小部分新兴阶层偏爱的新潮生活方式,也是很多工薪阶层向往的生活方式,全食超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把这种本来是边缘化的生活方式逐渐变成主流的生活方式,而它则以商业上的成功成为最大的赢家。
(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