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上午10点半,北京延庆县康庄镇的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送菜车“吱”地停在了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的门口。两名送货员把十几袋蔬菜提上了单位食堂二楼。
今年4月,市农研中心成立了“农研职工消费合作社”,并与延庆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进行“社社对接”。现在,职工随时团购,菜农就会一早采摘新鲜的蔬菜送到单位来。
农研中心食堂二楼的墙边,是一排“智能配送柜”。送货员将袋中订单上的条码放在配送柜的感应区一扫,一个柜门就弹开了,对照着订单,西红柿、空心菜、豇豆……被一一放入柜中。送货员说,这些蔬菜都是今天早上7点采摘的,经过称重、包装,直接送到单位,新鲜。
为了方便职工购菜,消费合作社搭建了“社员在线购物和监督平台”,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充值卡+智能配送柜”的形式,为职工提供随时随地在线订购北菜园蔬菜的服务。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三,单位统一向职工售卖购菜充值卡。职工可以随时上网订购蔬菜,输入充值卡密码付款。第二天,菜就会从田间地头直接被送到单位来,价格大约只有市场价的70%。
中午,正在单位食堂吃饭的刘雯手机响起来,进来一条短信“您所订购的货品已到达农研中心食堂二楼配送柜……为保证新鲜度,请尽快取货。”刘雯告诉记者,从早上7点半蔬菜采好到发货、到货,都有短信提醒。
来到配送柜前,刘雯输入手机短信中的密码,取出5包蔬菜。
“我家住得远,平时6点下班,到家都7点多了,来不及买菜。这个方便,中午吃完饭,顺手就拿了。比外面卖的还便宜。”刘雯指着一份芹菜给记者看,“这么一份,在外面买大概7块1毛多,这个只要5块6毛4。”
为了拉近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农研中心职工消费合作社还组织社员定期考察参观北菜园联合社的蔬菜生产环境,了解蔬菜的生产管理和配送过程。“菜田就在大山边儿上,环境好,空气新鲜。”刘雯还告诉记者,蔬菜包装上都有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到蔬菜是什么时候种的,什么时候浇水、施肥……都一清二楚,吃着才放心。
据农研职工消费合作社负责人葛继新介绍,目前合作社已有149名成员,购买消费卡近4万元。进行“社社对接”、组织职工团购蔬菜,是他们启动“从地头到餐桌——安全农产品供应链建设实验示范”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今后还将进一步探索消费者和生产者互动的新方式。
(作者单位:北京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