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9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中秋节的记忆

山西省原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吉建平

  中秋节就要到了,看着商场里那些形色各异的月饼,虽说比起几十年前的月饼要好上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在我的记忆中,眼前的月饼是无法和我那年吃过的一块月饼相比的。

  说起来,我从小喜欢吃月饼,就像喜欢吃元宵一样,其实是因为喜欢吃甜食。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心里默念着节日,掐指数算着过节,这不,中秋节还有三天,父母亲就开始张罗起来了。一大早,父亲出去走了一趟,回来跟母亲说,炉子定下了,到晌午就能接了。一听这话,我知道这是要打月饼了,嘴里咽着口水,心里高兴着哩。此时的母亲忙活开了,和面、烙馅、量盘胡油、称糖,一边做一边跟父亲商量,该加多少糖,称上多少油。一旁抽烟的父亲说今年比较松容,就两油两糖(意为月饼的一斤面配多少油和糖)吧。母亲听了心里不悦,因为多少年了就没有这样奢侈过,也没有自制这样高档的月饼。节日好过,日子难过,何况那个年代,紧巴巴的日子是母亲从指缝里抠出来的。但母亲拗不过父亲还是依了。

  父亲在院子里也忙活开了,准备架炉。我当小工,搬砖、运泥,一个简易炉灶在父子的忙活中砌好了,紧接着父亲打好一个三脚架撑在炉灶的上方。父亲抬头看看太阳,估摸时间差不多了,拿起扁担就走。一会儿工夫,父亲挑着两个铁片子回来了。原来打月饼的炉这么简单啊!看那两个圆形铁片子黑乎乎的,下片像平底锅,放在简易炉灶上,上片的边缘均匀地焊着三个铁环,系着三根二尺长的铁链,连接一根木杆,木杆上的铁钩钩在父亲早已准备的三脚架上,形成了杠杆。父亲一只手摁在铁板上,一只手下压木杆,确信这个杠杆不会出差错,就放在旁边的小凳子上,在上面垒起一个小旺火。

  打月饼的炉子准备就绪,母亲在案板上托月饼的声音不时传到院里,我端一个盘子把母亲托好的月饼传到父亲烤月饼的炉子里。父亲时不时压起杠杆,小心翼翼地观察里面的月饼,看看火候如何,并挪动月饼的位置。大约十分钟过去了,父亲终于移开了小旺火放在小凳子上。一旁等得迫不及待的我,知道月饼烤好了,看见黄澄澄的饼子早已垂涎三尺。父亲刚刚铲出一个放在盘子里,被我抢走,两只小手不能承受刚出炉的月饼的高温,把月饼颠来颠去,也不敢吃,只好又放回盘子。我守着盘中的月饼,小手指抠一点、掐一片,送到嘴里解馋。等到温度降下来,那个月饼已是“体无完肤”了。炉旁的父亲为我们过节的快乐、能吃上这奢侈的月饼,可真是背负辛劳、汗淌黄土、苦藏腹中啊!

  一炉,两炉,三炉……一个个月饼不是在炉中烤好的,胜似在艰苦岁月里的历练。到了中秋节的晚上,一家人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虽说那时的月饼不论从用料上还是做工上,都比不上现在的月饼,但当时的月饼在我的心中简直就是人间美味,那年中秋节的月饼是我一生中最好吃的。

  想到这儿,我回到书房,铺上宣纸,以几点残墨,画了几幅葡萄,拣出一幅题诗曰:“月圆葡萄醉,又到一年中秋。”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每年中秋佳节时,都会有一轮光辉如银的皓月当空高挂,她承载着人们的渴望与祈求。同样,在今年的中秋节里,愿月儿更圆、更亮,也愿天下人更幸福、欢乐、平安、和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