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9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发展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   雷志强   关注:扎根“三农”

  长期以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离不开“三农”

  自2005年11月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审慎经营、稳健发展的理念,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快发展为主体,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制定了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1235”战略,落实了《甘肃省农村信用社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服务“三农”、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明确了全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思路。

  根据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的指示精神,以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金融工作“三个聚焦”(聚焦支持重点部位,聚焦支持富民产业,聚焦支持“三农”发展)的服务要求,甘肃省联社将继续坚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指导全省农信社支持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第一,找准支持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一是将全省农村信用社业务工作与经济金融形势和产业政策相联系,着力引导信贷投向向“三农”经济倾斜,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倾斜,向涉农中小企业倾斜。二是紧密联系各级政府及涉农主管部门。引导农村信用社主动与当地农牧、水利、扶贫等相关部门对接,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和中小企业档案库。三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涉农企业生产经营规律,指导各行社对农户和涉农中小企业全面开展评级授信,识别有效信贷需求,扩大支持对象和范围。

  第二,找准支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及考核机制,力争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工作实现全覆盖;二是进一步拓展“惠企通”、“陇药通”和“汇商通”业务。建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六项机制”,通过组织银企洽谈会、银企互动等活动,全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三是进一步推广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总结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的成功经验,扩大支持面和支持范围,力争使该类贷款做到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有效益。四是进一步做好扶持性信贷业务,继续做好下岗再就业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等扶持性信贷业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找准支持经济发展的切入点。一是不断推进农村信贷业务产品创新。积极探索和创新授信贷款、中小企业联保贷款、动产、权益、仓单质押贷款等新的信贷服务方式,满足不同客户的信贷需求。二是创新电子银行业务。通过开发手机银行业务、推进“飞天贷记卡”发行、建设ATMC端管理平台等工作,提高电子化服务水平。三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解决贷款抵押担保难问题。四是创新风险防控措施。积极探索开展涉农贷款保证保险,研发“信贷+保险”金融服务新产品,研究拓展涉农保险保单质押的范围和品种,有效防范和分散涉农信贷风险。

  第四,找准支持经济发展的落脚点。一是资金到位。合理安排信贷投放计划,保证支农资金足额供应;二是措施到位。简化支农贷款手续,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信誉好的农户、涉农企业尽量简化贷款流程,开辟“绿色信贷”通道;三是宣传到位。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为广大农民送资金、送科技、送信息活动,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金融纽带。四是服务到位,重点做好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化解工作,一方面争取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乡镇增设网点,另一方面在全省设立便民服务点1200个,布放1200台“三农”自助服务终端,确保实现全省45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全覆盖。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在发展实践中证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离不开“三农”。目前,无论是业务规模还是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最大的省属银行业机构,是全省银行业的骨干力量,在甘肃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金融主力军作用。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