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是农民的银行、创业者的银行,也是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载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党的“十八大”代表、江西绿环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冬新说。
江西绿环牧业有限公司的总部在江西省樟树市,发展至今,已有员工300多人,年销售收入达3.2亿元,有效地发挥了带动地方就业的作用。王冬新告诉记者:“这一切,都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帮扶。”
故事,得从王冬新的父亲说起。
1983年,王冬新的父亲从信用社申请到了人生第一笔贷款——3000元钱,抓了50头猪苗,想自己“干一场”。没成想,一场猪瘟过后,50头猪苗,只剩下了三四头。
“这样的损失,相当于企业倒掉了。”王冬新说。虽然那一年自己还不到10岁,但至今仍记得父母亲坐在家里哭。后来,是信用社的老主任告诉父亲:“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他帮父亲又申请了几千元贷款,并将原来的贷款办了展期。
上世纪90年代,王冬新和几个兄弟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发展一步,借一步的款。这么多年,都是信用社支持起来的。”
让王冬新更为难忘的,是2006年农信社拉自己的那一把。那一年,猪价暴跌,行情不好,融资极为困难。
“很多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但信用社的领导很重视,当时,还专门就我们这个行业的情况开会讨论。”王冬新说。
那一年,江西省樟树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第一次在养猪行业里推出了“五户联保、风险共担”的农户联保贷款产品,让很多养猪户把握住了低成本扩张的机会,为后两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年,通过联保形式,王冬新获得了150万元的贷款,有效地缓解了流动资金的压力。
除了自己父子两代的经历,从周围工农商贸等各行业朋友的创业经历中,王冬新也深深地感受到:“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再到企业慢慢发展、壮大。只有农信社发放针对创业阶段的贷款。”
“为什么我们感谢农信社?因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在很多银行不敢给我们放贷款的时候,是他们帮了我们一把,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雪中送炭!”王冬新感慨到,“我可以讲,不是百分百,最起码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创业人,都是先与农信社打交道,然后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除了助力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王冬新评价说,近几年,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以极具责任感的姿态对待地方经济发展,时刻将银行与企业放置在“共赢”的高度。此外,受农信社信贷管理的影响,目前,良好的社会诚信体系开始形成,并逐渐完善。
在采访中,王冬新对目前江西省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帮助解决“三农”贷款难问题感到满意,并对于农村信用社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大中小微型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其一,农信社应提高对接大型企业、维护优质客户的能力。
一直以来,地方上的创业者和中小微型企业多是在农信社的扶持下慢慢发展起来的,但在企业走过创业和成长阶段、发展至“壮大”之后,有很多就会被其他大银行“挖走”。究其原因,“多是因为大银行能给出较高的单笔贷款额度,能够满足企业在壮大后的资金发展需求。且能够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优惠政策,像利率优惠。”
对于这种现象,王冬新建议指出:“农信社应当更加助力创业者和中小微企业,但同时,也应当进一步加大银团、社团贷款的组织力度,提高对接大客户、维护优质客户的能力,确保客户不流失。”
其二,地方政府应与金融机构之间建立良好的银政关系,确保金融机构在扶弱、扶小、扶持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低风险。
同为企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也需要面对“风险自担”的现实问题,而在扶持弱小、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某项政策或某个地方扶持政策的推行或落实,都可能面临不同程度的金融风险。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国家一再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创业者和小微企业,但还是有部分金融机构未付诸行动的原因所在。”王冬新分析说,“风险最终应转交给谁?是金融机构自己全部承担,还是政府也为其决策承担一部分责任?”
“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政府与金融机构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例如,地方政府应当综合运用货币、财税、监管等政策,建立激励有效、风险可控、协调配套的扶持措施。做到既能为金融机构指明具体的扶持方向,也能做好金融机构的“发展后盾”。这样,才能实现“既能让金融机构加大对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也能保证金融机构低风险”。
其三,金融机构应该立足于行业之中,并培养行业发展的战略眼光。
王冬新认为,对于特色行业的扶持,金融机构应立足于行业之中、置身于行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思考信贷扶持力度的问题。
以自身所从事的养猪行业为例,他分析指出,养猪业也是国家多年来给予大力支持的一项养殖业,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因而,在该产业因金融危机而出现售价“低谷期”时,银行不仅不能压缩其信贷规模,还应当支持其抓住时机,进行“低成本扩张”。
“只有这样,金融业才能有效地支持我们这样的小微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王冬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