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周边的村民正在毛坪村洛泽河政府院内搭建的“帐篷银行”办理业务。
图2:彝良县联社的工作人员在洛泽河分社网点外张贴关于恢复营业的公告。
图3:“帐篷银行”外村民正排队办理业务。
图4:彝良县联社的工作人员前往家住洛泽河镇岭东村的储户顾开明家查看受灾状况。
沿着渝昆高速一路向南,穿过了水富和盐津,两旁的山势愈发陡峭。秋分时节,空气里透着一丝凉意,山涧中弥漫着云雾,看不到阳光。从岔河收费站下了高速,再向南走,便是彝良了。
地处滇东北乌蒙山区的彝良县,在经历了“9.7”地震的重创后,接连又经历了“9.11”特大暴雨带来的洪涝灾害的考验,原本就困难重重的灾后救援与安置更是雪上加霜。
走进位于县城角奎镇的彝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一座6层小楼显得有些简陋和拥挤。联社理事长王志刚披着一件外套,组织救援、恢复营业、发放受灾补贴、研究灾后重建农户贷款细则……灾后一系列的紧急工作使他的睡眠严重不足。坐在办公桌前的他,一根接一根地点燃手中的香烟,这是他保持清醒的好办法。
“虽然我们一些网点的房屋受损严重,但万幸的是所有的员工无一伤亡,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无一损失。”谈及此次地震,王志刚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
第一时间:29小时默默坚守
对于洛泽河分社的员工张林、张莉娟和黄仁荣来说,地震过后的29个小时,或许是他们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时刻。
9月7日上午11时19分,洛泽河分社的柜员黄仁荣刚刚为客户肖根义办完一笔2000元的存款业务,顷刻间,大地突然摇晃了起来。
“我赶紧定了定神,才意识到原来是地震了,我和另外两位同事赶紧将现金、重要空白凭证等锁入款箱,然后立即跑出信用社,山上的巨石不断滚落而下,我们在街面上找了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躲了起来。”谈到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内勤主任张林至今心有余悸。
洛泽河分社位于此次地震的震中洛泽河镇洛泽河村,地震发生二周后,记者从县城角奎镇出发,沿洛泽河旁的302省道一路向南,尽管地震已经过去数日,但是由于前几日特大降雨的影响,沿途路况泥泞不堪,随处可见滚落在路面的巨石和泥石流冲击后的痕迹,加之救援车辆的往来穿梭,使得这条本来就不宽敞的灾区“生命线”拥堵不堪。
来到洛泽河分社,4层的楼房多处开裂,满地的瓦砾一片狼藉。这里背靠着湍急的洛泽河,面前则是陡峭的山坡,302省道从信用社门前穿过,路对面靠山一侧的房屋已经被山上滚落的巨石砸穿。
“我们是信用社的员工,必须得保护信用社的财产安全,所以我们不能跑。”张莉娟告诉记者,等四周稍微平静一些后,他们再次返回了受损的营业厅内,将现金、重要空白凭证等重要物品入库锁闭,才再次撤到街边的安全地带。
张林望着瓦砾遍地的洛泽河分社,“那会儿家人和联社的领导都联系不上,我们只好就近选择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守着信用社,等待救援队伍。”震后的洛泽河镇交通、通信和水电全部中断,洛泽河分社的三位员工也失去了和外界的联系。
时隔7个小时,随着抢险先头队伍的进入,应急通讯系统得到了短暂恢复,张莉娟终于发出了震后的第一条短信。监事长梁益仲拿出手机,打开短信收件箱,一则9月7日晚18时35分收到的短信呈现在记者眼前:
“我们没有事,只是路堵了,现在救援的人到了,请领导放心。”
“得知洛泽河分社的三位员工平安无事,所有人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梁益仲感慨道。
由于山体滑坡导致道路中断,加之余震反复出现,通往重灾区的道路时刻充满着凶险。次日16时,由联社救灾组组长梁益仲带队的4人小组在经历了3个小时的徒步跋涉后,终于从毛坪村走进了洛泽河村,找到了守候在信用社门外的3位被困员工。
随着联社救援小组将洛泽河分社内部的现金和重要空白凭证安全转移,3位被困员工29个小时的守候终于确保了信用社的财产安全。
恢复营业:帐篷银行快速搭建
“女士,您多给了我1000元,您确定只存5.5万元吗?”
“是的,存一年定期,多余的1000元你退给我吧。”洛泽河镇龙潭村的村民杨文巧话音刚落,毛坪信用社内一阵晃动,瓦砾飞溅,人们纷纷跑到了马路上。
与洛泽河分社相隔10公里的毛坪信用社,同为在此次地震中受损最为严重的信用社网点。地震发生时,洛泽河镇龙潭村的农户杨文巧正在毛坪信用社办理一笔5.5万元的存款业务。地震突如其来,柜员江常舟还没来得及将多余的1000元退还给杨文巧,所有人就都纷纷跑出了信用社。
9月9日,当信用社的“帐篷银行”在毛坪村洛泽河镇政府院内成功搭建,正式对外营业后,杨文巧亲自从毛坪信用社主任邬远江手中接过了当时自己没来得及拿走的那1000元钱和定期存单。
“把钱存在信用社我放心,那会儿家里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我得先回家看看。”拿着退回的钱和补办完的手续,杨文巧欣慰一笑。
当记者来到 “帐篷银行”时,眼前办理业务的队伍已经拐过了一道弯,由于政府将受灾群众的每日生活补助交由信用社代发,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非常多。信用社工作人员正有序地维护着现场秩序,队伍也被一分为二:一列办理存取款业务,一列办理挂失和新开户业务。
邬远江告诉记者,“帐篷银行”将适时地增加营业时间,同时为受灾群众免费办理挂失和补办业务,个人只需凭借本人有效证件,即可方便快捷地办理挂失业务。
截至24日,“帐篷银行”总共办理业务2911笔,金额达2676万元,其中取款业务1988笔,金额1863万元,累计办理挂失业务43笔。
灾后重建:金融服务及时跟进
对于家住洛泽河镇岭东村的顾开明老汉来说,“帐篷银行”的及时设立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顾老汉和儿媳妇及两个孙子生活在一起,儿子在外地打工。地震发生那天,顾老汉家住了30多年的土坯房没能经得住考验,房顶的瓦片几乎荡然无存,墙壁四处开裂。记者走进顾老汉的家中,院子内一片狼藉,地上满是坠落而下的破碎瓦片,加之前几日持续不断的降雨,屋里到处是积水与淤泥。
地震那天,顾老汉的儿媳妇正在毛坪村管家营采摘花椒,地震发生后,山上的巨石滚落而下,一同采摘花椒的11人,只有顾老汉的儿媳妇和其他3人活着走了出来。
顾老汉说,“好在儿媳妇算是保住了性命,伤得不算太重。只是孙子晚上发起了高烧,这倒是急坏了全家人。”
“帐篷银行”设立后,顾老汉第一时间取出了10万元现金,除了一部分用来给家人看病急用,剩下的打算用于重建房屋。
看着残破不堪的房屋,顾老汉默默地点燃一棵烟,坐在了自家房屋前的门槛上,“虽然现在还不知道政府会对这房子怎么补贴,但是儿媳妇的治疗费政府已经全部负担起来了,这一关很难过,不过慢慢会好起来的。”
与顾老汉同村的代唐稳家,同样在此次地震中遭受了重创。
跟随着毛坪信用社信贷员陈锡勇,记者见到了正背着孩子干活的代唐稳。身为三个孩子母亲的她,丈夫远在甘肃打工,40出头的年纪,却显得比同龄人更多几分沧桑。
2011年初,毛坪信用社为她送来了5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帮建起了一座猪棚和几间新房。地震发生前,代唐稳刚刚攒了一些钱准备先还上一部分贷款,谁曾想突如其来的地震不仅让她家的老房子只剩下了几根梁柱,原本按部就班的还款计划也同样变成了泡影。
到了喂猪的时间,代唐稳放下孩子,捋了捋地里摘下的红薯秧,一手拿起了砍刀。“男人上周从甘肃赶回来看了看,但老板前天打电话让他回去,昨天已经着急走了。这个家还得我来操持。”代唐稳一边斩着猪草,一边平静地向记者诉说。
毛坪信用社信贷员陈锡勇掏出包里省联社下发的文件,指着文件上的第四款道:“因地震造成生产经营困难、住房受损不能按期归还信用社贷款的农户,贷款到期后将不催收,可办理展期,不加息、罚息。”
代唐稳听完后如释重负地点了点头。接下来,她还打算在家旁边的小学门口摆摊再卖些副食品,争取早日让这个家重建起来,也早日还上信用社的贷款。
坚实后盾:政策措施及时给力
走进彝良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办公楼的5层,会议室被临时设为了“9.7”抗震救灾指挥部,一张硕大的海报上,指挥部的成员名单和职责清晰可见。会议室的墙壁上则贴满了每日的工作简报和现场拍摄的图片。
“9.7”地震发生后云南农信社快速反应,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昭通办事处和彝良县联社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地震应急指挥部,明确了成员职责分工。云南省联社在第一时间下发了《关于做好彝良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金融服务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了六项举措支持抗震救灾;彝良县联社也相继完善了灾区的金融服务工作,出台了《灾后重建受灾农户贷款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云南省联社理事长任树云和主任万仁礼则先后来到灾区一线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向联社员工送来了慰问金。
“真是危难关头显真情,经历了这次地震,真的感觉到了农信系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彝良县联社理事长王志刚感慨地说。“在大灾面前,最感谢的还得是各个坚守在工作一线的信用社员工,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房子倒了不要紧,只要人在就有希望。”王志刚的这番话,深深地鼓舞着彝良联社所有的员工,对于未来的重建虽然任重道远,但他们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