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9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瓶颈不需要都突破

项保华

  所谓瓶颈,即影响与决定企业系统整体运行的约束点或者杠杆点。非瓶颈环节效率的提升,实际上无助于整体效率的改善;只有瓶颈环节效率的提升,才有助于整体效率的改善。

  然而,作为系统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局部的瓶颈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局部瓶颈的消除,可能引发更多的、新的瓶颈。也就是说,瓶颈总是相对存在的,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而只会转移。一个瓶颈的突破,并不意味着整个系统问题的终极解决,仅意味着原有瓶颈不再是瓶颈。这样不断地突破旧瓶颈,发现新瓶颈,似乎系统的改善是无限的,系统的产能也可以不断扩大。

  实际上,体现在以上逻辑背后的是一种错误的、机械的线性思维观。它认为任何系统都有可能通过突破现有瓶颈而不断做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个现有瓶颈的突破,有时可能引发多个新瓶颈的出现,从而使得组织现有的资源、能力、信誉等不足以应付;有时还会伴随着内部瓶颈的消除,使得系统的瓶颈转移到更为隐蔽而不可控的外部环节中去。

  因此,瓶颈并非都需要突破,有时候故意让它保留,将其作为管理的控制点,对其善加利用,使其处于受控状态,并据此调控整个系统各环节人、财、物流的节拍,可能反而有助于保持整个系统的平稳运行。

  关注系统瓶颈,弄清关键约束所在,有助于建立整体眼光,做出更为适当的选择。比如,对任何企业来说,其发展目标的确定,就需要考虑自身实力及发挥到何种程度,必须认清市场需求、资源供给、企业产能,通过保持资源与能力的适当冗余,注意整体管理的可控性,以使企业有可能腾出力量把握新机会。在追求较高盈利水平目标时,需要关注规模经济、技术改进、市场需求、竞合互动的瓶颈制约。应该看到,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发展的瓶颈,俗话说“财不入急门”,赚快钱通常是来得容易,去得也快。

  如果内部产能太过充足,系统瓶颈就有可能外移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环节,企业也将由此失去对于瓶颈的实际掌控。显而易见,企业一旦因过度扩张而成为了产业链的非瓶颈,也就在无形中削弱了自身对于业态整体的影响力、主导权。基于对系统运行安全性地考虑,更具创新性的冗余系统是不存在瓶颈的,精心设计的管理调控瓶颈可以起到系统盲目扩张或无度增长的制动阀的作用。

  善用瓶颈,可以让企业按照自己能掌控的规模、速度或节拍运行。比如,在产业上下游关系处理上,可特意保持自身产能的相对稀缺,以使自己处于更为有利的市场地位,能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调控作用。反之,如果企业过度扩张,使得自己成为产业链相对过剩的非瓶颈,其对产能的利用就会受制于外部资源或市场需求。

  关于底线原则,李嘉诚认为,在投资过程中,现金一定要大于负债,要关注“投资失败可以到什么程度?能拿什么去弥补?”考虑到瓶颈永远存在,减少瓶颈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唯一可行的做法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太过于满负荷发展,结果超出自身能力可控的范围。《道德经》主张,圣人之治为“虚心、实腹、弱志、强身”,也即保持开放心态,关注真正需要,降低欲望水平,提升自身实力,顺势而为、居下不争、利而不害。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