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于茶具,用处一耳”。这是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开宗明义说的第一句话。茶壶事茶,紫砂壶的艺术生命力,就体现在茶与壶的关系中。茶需要壶,壶更离不开茶。茶与壶相伴的时候,茶为壶增色,壶为茶添味。茶和壶的合用,不仅使人陶醉于文化艺术中而心旷神怡,而且使人增添了修养生息的真实感受。
在茶道中,也不一定所有茶具都用紫砂,而是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合理地进行搭配。一般采取紫砂壶与其他材质茶具搭配使用的方法,以求最佳饮茶效果。工夫茶所用紫砂壶容量极小,标准是“小、浅、齐、老”,以孟臣、铁画轩、秋圃、萼圃、小山为常见。这种小壶的规格常以能容多少杯茶来定,例如80毫升称为6杯,60毫升称为4杯,而最小的壶只有半杯。壶的样式很多,有橘形、柑形、瓜形、柿形、菱形的,但一般多用鼓形的;壶的色泽也有多种,包括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茶道之外,平时生活中饮茶,也可使用白瓷茶具,以便观赏茶水之色;还可使用透明效果好的玻璃茶具,以欣赏碧螺春、龙井等名茶的芽叶在水中或亭亭玉立、旗枪交错,或飘荡游弋、上下沉浮。总之,选择什么样的茶具,要看如何能更好地体现茶水的色、香、味,以及如何更好地体现茶具本身的观赏价值。
总结古今中外的饮茶实践,综合各种指标分析,紫砂壶可称得上是最佳的茶具。紫砂壶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泡茶不走味、耐热性能好、端提不烫手等它本身的强项上,而且体现在它对各种茶叶和饮茶方式的适应性上。泡红茶时,可选壶身偏高的壶;品乌龙茶时,可选壶身偏小的壶;冲泡绿茶时,则可选壶身偏矮的中型壶。用紫砂壶泡红茶,茶色较深且味浓醇;用紫砂壶沏绿茶,则茶色碧翠而味清淡。在喝茶选壶时有一种说法是“宜小不宜大”,明代时大彬开始制壶时喜欢大壶,后来他结交了许多文人,那时的文人大多是茶艺专家,他们喝茶的方式是“大壶饮,小壶品”,“饮”与“品”虽一字之差,却是生活质量与生活品位的一个分水岭。时大彬自结识了这些文人雅士后,壶艺大进。从此以后,中国的好茶之士公认以紫砂壶泡茶最好,其中以宜兴紫砂壶泡茶最妙。
玉不琢不成器,壶不养不出神。越是好紫砂壶,越能养出个名堂;越是名人名作,越容易养出精神。旧时常有藏壶家买了壶出钱请人家先用上几年帮自己养壶。制壶史上一些著名的陶艺家,他们能够估计出壶“养”大之后的相貌,这就是他们眼高之处。也就是说,一把紫砂壶究竟是不是泥质优良的好壶,行家往往能通过养壶鉴别出来。
我认为,若要弄清紫砂壶的真伪,清洗污垢为第一要事,以便看清它的土质和做工,再将土质和做工的研究与时代背景、作者手法结合起来,加以对比。通过养壶去掉其土味或老味,使之能泡出真正的茶味,从而可与其他茶具比较泡茶的效果。从养壶入手,通过对土质、做工及泡茶效果3个不同方向的研究、对比,相信爱茶人一定会总结出一套鉴赏紫砂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