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0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开放融合 农富社强
——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十年建设成就综述
计 慧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一曲曲悠扬的乐声,飘荡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市丘头镇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2011年11月9日,初冬的早晨,位于丘头镇丽阳村的镇供销合作社院内,彩球高扬、鞭炮齐鸣,丘头镇供销合作社成立大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三乡五里的农民朋友结队向镇供销合作社赶来。这一天,他们在这里投出了自己神圣庄严的一票,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了镇供销合作社的理事会和监事会,按照自己的意愿以及合作制的原则建立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型供销合作社。

  丘头镇供销合作社的成立,拉开了石家庄市供销合作社恢复基层社组织建设的序幕。从2011年起,石家庄市将争取利用3年时间,通过重新组建、重新改造等形式,在全市222个乡镇全部建立起承担引领合作、经营服务、公共服务、政策执行、沟通协调等5项职能的新型基层社。

  像石家庄一样,自2002年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基层社扭转了连续12年的亏损局面以来,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发展,不断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建设和经营服务网络体制机制创新,一个以县级社为核心,以基层社为基础,专业合作社、社区综合服务社、协会以及其他各类为农服务的组织互为补充、全面协调发展的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正在逐步形成。今天的供销合作社系统,是一个拥有2377个县级社、2万多个基层社、 28.68万个基层经营网点,创办了6.7万家专业合作社、24万家综合服务社、还有1.6万家各类协会的庞大的组织体系,而且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县 级 社

  从薄弱处求发展

  县级供销合作社是整个供销合作社系统改革发展的关键,担负着推进县域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指导基层社改革、运营全县社有资产的重要职责,是供销合作社履行为农服务宗旨、强化为农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加快形成的重要力量。

  2002年1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三届三次理事会议提出“四项改造”。在此基础上,总社随后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总体思路,其中明确提出打牢基层社包括县级社的组织、经济基础,巩固、加强基层社及县级供销合作社建设。2004年8月,全国供销合作社县级社综合改革工作暨基层社体制创新座谈会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县级供销合作社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实现社会化服务体系、统筹城乡积极发展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夯实、扩大供销合作社的基层组织,使供销合作社在新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此次会议确定了第一批56个县级社综合改革试点,这是推进全国县级社改革的一次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尝试。县级社改革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在试点过程中,一批县级供销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了全新的、更富活力和效率的体制机制,加快了现代流通方式对传统经营业态的改造,巩固了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地位,拓展了新的经营服务领域,提升了为农服务水平,进入了加快发展的良性轨道。

  山东省莒南县供销合作社以推进农村新型经营服务网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相继实施了两个“十百千”工程,打造新型的、双向流通的现代经营网络,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试点启动到2007年3年时间,在城区发展了 10个新型业态的大中型商场,在乡镇发展了100个连锁店,在村庄发展了1000个连锁便民店。与此同时,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新型流通服务网络、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有效的机制紧密结合,在全县建起十个农产品行业协会、百个示范专业合作社、千个优质农产品基地。2007年,全县系统实现商品销售16.8亿元,利税1378万元。

  浙江绍兴县供销合作社以发展现代流通业态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为起点,以“绍兴供销超市有限公司”为龙头,改革原有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不仅重新夺回了失去的农村市场,而且将其网络扩大到了城市,延伸到了县域以外,成为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网络改造的成功典型和有效平台。

  ……

  尽管如此,截至2009年5月,全国依然有70个县没有任何经营网点,供销合作社只剩下一块空牌子;有600多个县仅剩少量农资和日用品网点,基层社基本没有了资产和业务;有800多个县长期处于微利或者亏损边缘,有112个县已经资不抵债,基本丧失了为农服务能力。

  2009年5月,县级社乃至整个供销合作社系统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全国县级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加快网络薄弱与空白县的恢复重建,提升供销合作社的整体实力和社会形象;着力推动经济实力较强县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努力构建高效顺畅的农副产品购销网络;积极兴办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积极探索加快县级社改革发展的规律等任务。随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县级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意见》和《薄弱空白县经营服务网络振兴工作方案》,并先后在河南南阳、湖北随州、云南曲靖召开县级社工作经验现场会。全国县级社进入快速推进期。

  2009年5月至2010年年底,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扶持的443个薄弱与空白县已部分恢复发展经营业务。截至2011年底,基层社经营网点达到28.68万个。

  基 层 社

  从空白处求创新

  对于许多供销合作社人尤其是奋战在基层一线的人来说,2002—2003年注定是难以忘怀的一段岁月。2002年基层社扭转了连续12年汇总亏损的局面,汇总实现利润92万元,实现扭亏为盈。2003年,基层社继续保持盈利,实现利润8708万元,是上年的90倍,亏损面下降到12.9%。自此,基层社改革逐步深化,基层组织活力逐步增强,基础得到有效巩固。

  ——原有基层社优化调整加快,生机和活力重新显现。为适应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各地加快对原有基层社建制调整和优化布局,对一些长期经营不好的基层社实行兼并、重组和破产,新组建了一批中心社。一些地方为降低管理费用,整合系统资源,进行了一县一社改革,变两级所有为一级所有,取消了基层社建制。截至2009年底,全系统有20050个基层社,比“十五”末减少2200多个。调整优化后的基层社,普遍建立了新的经营机制和用工制度,并通过招商引资、自主筹资、吸纳职工和社员入股等方式,盘活了现有资产,发展了综合商场、直营超市、专业市场、专业合作社等,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基层网点现代化改造加快,“新网工程”的网络终端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在“新网工程”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带动下,各地加快基层网点设施改造,引入连锁超市等经营业态,在县城建配送中心、乡镇建设直营超市、行政村设立日用品和农资连锁店,县乡村三级的县域经营网络加快形成。目前,县及县以下网点已达到55万个,覆盖了80%以上的乡镇和1/3以上的行政村,成为农资、日用品网络的终端和农副产品、再生资源进城入市的起点,在构建双向流通的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营效益快速回升,实力明显提升。2009年基层社实现销售总额2958亿元,利润8.5亿元;2010年实现汇总利润11.6亿元,连续3年高于全系统增长速度。2005—2009年5年间,基层社销售总额和利润年均增长分别达到29%和71.6%,比县以上企业分别高出5.3个和48.8个百分点。基层社发展质量也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基层社的资产负债率从86.1%下降到79.6%,下降了6.5个百分点;所有者权益从104.8亿元增加到149.5亿元,增长了42.7%。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在分流原有职工的同时,吸收了20多万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年轻劳动力。

  ——基层组织发展迅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在原有基层社数量减少的同时,各地按照“阵地不丢、组织不散、服务增强”的原则,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和专业经济协会等基层组织。“十一五”末全系统共发展各类基层组织27.5万个,比“十五”末增加11.3万个,增长69.6%。截至2011年末,全系统组织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66784个,比上年增加11967个,入社农户1004.36万户;全系统共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社23.86万个,比上年增加18924个;全系统主管、领办各类社团组织16180个,会员267.75万个(人),其中县社主管、领办11687个,基层社领办2909个。基层组织不仅填补了原有基层社弱化后留下的服务空白,而且丰富了供销合作社服务的内涵,密切了与农民群众的联系。

  ——各地重视程度提高,工作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基层组织和网络在全系统发展,特别是在“新网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各地对基层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基层社建设。河北、内蒙、江苏、浙江、云南等地在全省(区)范围内大力推进基层社重建工作,在原有基层社空白的地区,根据当地实际需要,依托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重新组建基层社;山西、山东、云南等省社出资在全省分片组织召开基层工作现场会,采取“以会代训”形式对县联社和基层社主任进行培训;山东、安徽等地将全省“新网工程”项目资金的80%安排到县及县以下。

  体系建设

  与“三化”同步

  当前,我国正处在“三化”同步推进,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阶段,这是我们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建设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在9月初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举行的省级供销合作社主任战略管理与创新发展研讨班上,基层组织体系建设问题成为一个重点研讨课题。各地各级供销合作社领导已经意识到,供销合作社要在“三化”同步推进的过程中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得到有关方面的政策支持,从而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壮大规模与实力,迫切需要加强基层组织体系建设。

  尽管各地基层组织体系发展水平、发展重点不同,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各地的实践已经让我们看到未来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在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中所担当的角色:

  这个体系是“新网工程”在基层的枢纽,上连县、下对村,成为日用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网络在基层的节点,对乡和村两级的网络建设起到支撑和带动作用,同时也是乡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主体。

  这个体系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载体,通过自身和带动发展起来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经营服务组织,提供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信息、营销、融资以及农产品加工储运等产业链全程的服务。

  这个体系是社区综合服务的平台,适应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文化、休闲、教育、培训、养老等服务,并成为有关部门开展服务下乡的平台。

  这个体系是党委政府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抓手。

  根深才能叶茂。十年来,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供销合作社真正向着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的目标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无限的动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