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身处水资源严重匮乏的高原地区、本土经济先天发展不足、自然资源还有待开发……一系列制约条件使金融机构的生存面临诸多考验。
然而,面对种种挑战,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凭借其独有的经营智慧、朴素的“信合精神”走出了符合自身特色的甘肃信合之路,并以持续上升的傲人之姿稳坐地方金融机构的头把交椅。
今年年初,《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对于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作了具体要求: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鼓励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自此,在这片传承着千年农耕文化的土地上,即将再次因农村金融的蓬勃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
作为甘肃省内最大最强的金融机构,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已做好新一阶段助力陇原经济腾飞的准备。
“我们紧紧围绕甘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的战略思想和‘建设美好新甘肃’的奋斗目标,适时调整信贷投向,突出信贷支农重点,优先满足‘三农’、中小企业及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信贷需求,确保本土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些宏观的发展理念在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雷志强眼中,最终都应服务于“打造农民银行”这一终极目标。
“1235”战略 惠及百姓
如何尽快实现转型跨越、如何将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如何推动改革持续进行……一系列命题无一不在考验着甘肃信合。
今年6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效能风暴动员大会,提出“坚决整治庸懒散漫现象、坚决整治中梗阻塞问题、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行为”,这与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制定的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不断增强市场意识和客户意识,致力于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建设,处理好规模与速度、质量与效益、发展与风险、改革与创新、管理与服务关系的“1235”战略不谋而合。
效能即生产力。
“1235”战略的实施,不但奠定了甘肃农信社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激活了其发展引擎,推动着甘肃农信社在服务“三农”的路上越走越顺。
走进西和农村合作银行的营业网点,右手墙壁上醒目的绿色“办贷流程图”前,围着几个刚办理完现金业务的当地村民,正仔细地看着每一步办理手续的流程。
罗小宏也是在2010年看到了“办贷流程图”,心里有了底,才有了贷款的念头。
位于甘肃省南部的西和县气候干旱,又属碱性土壤,因而盛产土豆。正因如此,罗小宏打算开办一家以土豆收购为主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万事俱备,只缺资金。
“我当时找了一些银行贷款,但都因为我没有抵押物被拒绝了。”罗小宏回忆起当年创业的日子一脸无奈,“后来想到去找担保公司,可人家一开口就让我先入个30万股,我就再没敢去。”
机缘巧合,罗小宏了解到农信社可以提供信用贷款,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罗小宏提交了贷款申请。
半个多月后,罗小宏拿着20万元贷款与自筹的10万元办起了绿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同年净收入达十多万元。
“现在正是土豆收获的季节,今年预计能卖十多万。”身为黄金客户的罗小宏已经累计在当地信用社贷款50万元。“现在贷款越来越方便了,各包村行长、外勤人员的简介、手机号码都贴在营业大厅里,我们有啥问题随时都能找他们。”
罗小宏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沓《绿源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小杂粮示范点建设情况简介》,“现在土豆市场越来越饱和,生意不好做,去年亏损了很多,我现在重点想放在苦荞面的生产、加工上,现在就正在申请示范点,这种发展势头好的行业能争取到农信社更多的支持。”
一边是“罗小宏们”对于信贷资金的旺盛渴求,一边是农信社不断调整服务策略的探索前行。
“我们争取在9月底之前开通20个自助服务终端,对空白网点实现全覆盖。我们已经开通了更多的小额信贷专柜与强农惠农专柜,从而更好地履行‘支农’职责。”这是西和农村合作银行董事长冯小满对于“1235”战略的诠释。
就在距离西和县50多公里外的邻县——礼县的盐官镇,当地农民正在忙碌地为苹果打包、装车。
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礼县苹果的采摘、销售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最习以为常的生计方式。
“我们当地有6家苹果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人均收入突破5万元。”盐官镇信用社主任任飞龙告诉记者。
通过对“合作社+农户+基地”运作模式进行信贷支持,仅2009 年以来,礼县农信社就累计发放苹果种植贷款1.5 亿元。
初秋的陇原大地上,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而这些丰收景象的背后,大多离不开甘肃信合的资金支持。
据了解,在实行“1235”战略之前,甘肃省联社已经明确了全省农信社的发展方向:通过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提升经营质量,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切实提高经营效益,全面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按照市场细分的要求,对客户群体进行分类。
事实证明,甘肃信合的发展理念适合其发展现状,并能最大化实现各项效能。
截至2012年6月末,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1761.04亿元,占全省银行业存款总额的18.75%;贷款余额1240.21亿元,占全省贷款总额的19.8%,存贷款总量连续3年居全省第1位。
植根陇原 情系“三农”
从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办公大楼向窗外望去,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均可引入眼帘。位于市中心的庆阳路两旁银行林立,这里俨然成为当地的“金融街”,本土金融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有竞争,才有发展。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特色优势产业增产计划”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整体要求,确立了“按地域确定支持重点、按重点配置信贷资金”的信贷工作思路。
显然,张全喜的贷款需求符合这一信贷工作思路。
在张全喜办公室墙面上挂满的“天水市重点龙头企业”、“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铜牌旁边,有一幅“厚德载物”的书法题字。张全喜笑言:“虽然我文化水平不高,但讲信用是我做人的基本原则。”
张全喜的天水百富佳果品有限公司自从1995年在天水秦州农村合作银行贷了第一笔款之后,每年6月都会向该行申请600万至1000万元不等的贷款,次年3月均还清。由于信用好,张全喜成为天水秦州农合行的“白金客户”之一,信用级别最高。
跟苹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张全喜被人戏称为“张苹果”,对于苹果种植过程的熟悉程度自然不在话下。“我们公司主要收购‘花牛’、‘红元帅’、‘红富士’,尤其是‘花牛’,在东南亚市场销售得特别好。”每每说到苹果,“张苹果”总会手舞足蹈地向大家介绍很多。
去年,由于行情走俏,张全喜出售了1万吨苹果,而他的公司已经拥有6000吨的储藏冷库。“我还想继续扩建冷库,资金又得找农合行解决了。”“张苹果”踌躇满志。
眼看张全喜的公司规模日渐扩大,一些商业银行也纷纷找上门来,希望能跟这位“黄金客户长期合作”,并承诺为其提供更高额度的贷款。这些“好意”全被“死心眼”的张全喜拒绝,“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农合行一路的帮助,和农合行打交道心里踏实。”
院子里一箱箱“花牛”苹果不断被装上集装箱,等待被运往东南亚各国。张全喜介绍道,“这些大的是运往印度的,小一点的是运往泰国的,都是按照国际称重标准36斤一箱套袋包装,出口能卖到120元一箱。”
苹果销售市场持续走高让张全喜信心十足,“下一步,我打算去迪拜开销售点,项目正在洽谈中,如果顺利的话明年就能开起来。这样一来,我就能直接在国外销售苹果,省了很多中间环节,那时候,我们的苹果才是真正的打入了国际市场。”
在甘肃信合的有力支持下,一个个浸透着勤劳与智慧的财富故事被精彩演绎,在陇南大地上熠熠生辉。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甘肃信合也实现了自身的转型跨越。
“任何时候,‘信合精神’不能丢,信合传统不能丢!”作为甘肃信合的“掌门人”,雷志强深知,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继承、坚持“支农富农”的经营理念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奋进中崛起,甘肃信合,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