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营销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感染力,对扩大销售、提升品牌有着双重的推动作用,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蠢蠢欲动,甚至开始兴建形形色色的体验店,试图通过体验店的“魅力”换取自己未来的“美丽”。
然而,不要盲目迷恋体验店,更不能把所有的“宝”都压在体验店。体验店仅仅是体验营销的一个环节,“征服”消费者还需要做更多、更加专业的工作。
当一个行业处于初级竞争或无序竞争阶段的时候,多数行业最主要的竞争手段应该是质量、价格和功能等偏向理性的东西,而不是美观、情调、身份或价值观等感性的因素。更值得要提出的是,在中国市场,这个阶段的竞争更多取决于渠道。谁控制了渠道,谁就可以获胜。这也是娃哈哈为什么从一个小小的儿童饮料厂发展成为中国饮料业巨头的核心原因。然而,当一个行业或细分市场进入有序竞争或垄断竞争阶段的时候,却应该更加关注那些感性因素,确保品牌传播的“阴阳均衡”。
从消费者的理性需求和感性需求的清晰度,竞争分为四种不同特质:数量竞争、质量竞争、性能竞争和体验竞争。
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的理性需求不清晰,而感性需求越来越清晰的时候,会进入体验竞争阶段。比如:家电、咖啡厅、家具、护肤品等。这些品类通过多年的发展,消费者所产生的需求已经被一一满足,接下来消费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拿家电来说,40年前大家有个黑白电视机已经很幸福了,而现在呢?想要什么有什么,电视机不仅变成彩色的,还是高清的,更是平板的和LED的,甚至是3D的。你还想要什么?因此,索尼强调体验、星巴克强调体验、宜家强调体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们需要通过“体验”来与对手区分自己的不同。
不过,有些品类比较特殊,品类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们的竞争焦点会在质量(价格)或性能(服务)上,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逐渐转移到体验竞争,本应该很理性的产品却变得很感性。汽车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个品类在中国刚开始就以“性能竞争”为焦点,但现在已经不是了。我们回顾一下20年前人们买汽车的情景,其实很简单的,只要了解一下价格、性能、维修成本以及售后服务就差不多买了。而现在的人买车就没那么简单,必须要先试驾一下,甚至更加苛刻,要求厂家开展各种出行活动,在活动中真正使用一段时间后才决定买不买。因为,消费者感觉到,现在的汽车只要在同等级别上,其价格、性能和售后服务等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不得不在那些更加感性的因素上寻找不同的感觉。
因此,当你想搞体验店的时候,一定要掂量掂量自己,到底是偏理性的产品,还是偏感性的产品。如果有条件,可以做市场研究,了解一下消费者对你这个品类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消费的,还有什么顾虑等等。这样,你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你所处的这个品类到底处在哪个竞争阶段,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竞争特质,这会帮助你决策到底是否要兴建体验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