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0月1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战略创新:重塑企业未来(上)

郑静婷

  战略失败是致命的,不管以前多么强大,多么辉煌,都会被创新者超越。于是我们看到,明星企业败落或陷入低谷的案例,不断在各行各业发生。

  基于对各领域的战略观察,我们找出5大战略创新实践,涵盖互联网公司、传统央企、多元化集团、民企标杆、新锐型企业。本年度战略创新报告将呈现:新战略如何让腾讯避免做“创业者公敌”?小米手机如何迅速崛起并能持久火爆?“云端”时代华为如何改变扩张战略?新战略如何重塑老国企中航?新锐公司十月妈咪如何找到新蓝海?通过剖析,看看他们如何通过战略创新“重塑未来”。

  腾讯:开放平台战略

  主要创新点:基于“顾客资产”的平台战略,创造“共享”价值,做互联网企业的“水和电”。

  核心逻辑:开放7亿多用户,供第三方接入,腾讯客户流量给第三方带来生意,腾讯参与利润分成。腾讯正转化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水和电”。用马化腾的话来讲—腾讯过去的梦想是打造一站式互联网平台,现在是打造开放共享的互联网新生态,不再复制新兴公司做“创业者公敌”。

  创新概述:“3Q大战”之后,腾讯彻底反思,决定寻求一条既能抓住互联网机会,又在整个行业生态链产生共赢的战略。2011年,腾讯引进内外部专家,讨论并确定开放平台战略,将腾讯利润扩展放在“深化现有客户资产”而非过去的做广新兴业务上。腾讯利用7亿多用户,与第三方建立合作、共享、分成平台,提出“一站式接入、多平台发布”的承诺,整合包括朋友网、腾讯微博、QQ游戏、QQ空间以及Q+在内的五大核心平台,发布跨平台应用中心,在用户、技术和经验上为第三方应用开发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开放平台的四大优势:第一是流量;第二是用户账户资源可用于“连接空间”等服务,这会给合作伙伴带来大量用户;第三是社交网络使信息可以多次传播,为合作伙伴提供额外的影响力;最后,腾讯能为收费应用提供更好的收入机制。腾讯开放平台的“跨平台一体化”机制不仅能大大提升用户对应用的粘性和好感度,还可带来大量新增用户,更有利于增强应用的综合实力和商业价值。

  风险与挑战:开放平台下腾讯变成了客户流量的“驿站”,如何与第三方形成一个良好的利润共享与分成机制,还需要不断地实践探索。在APP流行的时代,只要第三方操作得好,很可能客户仅经过此“驿站”直接认识商家,装上一个直接到达其端口的APP。“驿站”如何能用“共享”的理念形成多方共赢,还有待挖掘。

  小米:用社交网络逻辑做手机

  主要创新点:产品研发到销售全程与社交媒体紧密结合,用低成本营销建立品牌。

  核心逻辑:用移动互联网玩法做手机,实现战略差异化,小米利用社交媒体与受众和粉丝互动,采用“众包”模式进行产品研发,通过高调的网络营销和饥饿营销等手段给自己造势。

  创新概述:传统手机品牌做到几十亿规模,大概要用十年时间,小米手机仅用半年,从无到有异军突起,取得阶段性成功。首先,小米利用社交媒体颠覆了传统市场调研流程。2010年研发MIUI操作系统时,通过与小米论坛的粉丝互动收集意见,快速更新版本做出产品改进。小米手机的研发也延续这一“众包”模式,通过低价销售工程机给论坛资深米粉,收集改进建议,尽可能多地将问题暴露在上游。产品研发过程也变成了营销的过程,培养一群小米手机铁杆用户,他们成为日后小米手机口碑传播的意见领袖。产品上市后,小米通过论坛和小米社区交流使用心得,举办各城市小米之家活动,提高用户粘性,培养了大批忠实用户。小米从高层到客服不断使用社交媒体制造话题,推动舆论的发展。雷军、黎万强在媒体上密集曝光,微博上频繁发布信息,回复用户问题。官方微博除了发布信息和定期举办活动外,本质上自我定义为“客服”,这个团队有几十人。小米手机的销售完全在线上完成,“预售-获得订单-生产-配送”的模式,使小米手机可以直接了解用户市场需求,从而按需定制,对供应链进行提前的规划和准备,大大减少库存和供应链风险。饥饿营销使得每一次的预售和发货都是一次话题性事件,间接保持了小米手机的热度。

  风险与挑战:过度炒作使消费者有较高的期望,饥饿营销用尽往往会引起消费者抱怨。360等多家厂家开始模仿,小米手机竞争优势究竟在哪,能保留多久,如何像苹果一样形成居高临下的品牌势能,这些是小米面临的挑战,否则,消费者不会像对待iPhone那样跟随产品一起升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