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0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为“沉陷家园”点燃致富希望
——安徽淮南市社参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纪实
□ 本报记者 王 勇 通讯员 张云峰 王多根

  安徽省淮南市是我国13个大型煤炭和煤电基地之一。由于煤炭过度开采,该市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地表沉陷、房屋分裂、道路桥梁断裂、遍地坑洼、煤渣灰尘飞扬的情况,当地居民生活也因此陷入困境。沉陷区治理曾一度成为市政府最棘手的民生难题之一。

  近年来,淮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坚持 “开发式治理”的思路,并制定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围绕这一工作目标,淮南市供销合作社积极介入沉陷区治理,特别是新农村建设,利用自身深入农村、紧密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领办专业合作社(协会)、建设综合服务社、发展社有企业等方式,在沉陷区治理工作中,积极扮演治理工作造血细胞的角色,为政府排忧、为群众解难,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认可,自身实力也得到了迅速增长。这个曾在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综合测评中处于垫底位置的供销合作社,通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如今已跃升至第一方阵。

  让农民失地不失业

  记者在淮南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这里几乎所有村庄的村委会主任或者党支部书记,都主动加入了供销合作社领办的专业合作社或协会,这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并不多见。为什么这里的村“两委”负责人都要跟着供销合作社干?

  淮南市高皇镇龚集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从好对记者说了他的经历。陈从好从2005年开始就受聘于淮南市供销合作社潘集区办事处高皇中心社,现在兼任淮南市潘集区养鹅协会的副会长,跟着供销合作社一起带领村民发展养鹅。在他眼里,跟着供销合作社干,村里的未来才有希望。他说:“我们村下一步也会成为采煤区,3—5年后,可能就会成为沉陷区。”

  记者了解到,龚集村是一个扶贫村,村里没有工业项目,农民主要收入靠种地,粮食作物的收入非常有限。现在,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留守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些人也是搬迁后最难找到合适岗位就业的人群,如何既能解决本村农民现在的脱贫问题,又能为他们将来在沉陷搬迁后找到就业门路,是上级部门布置给陈从好这些村干部的一道题目。

  龚集村靠近当地的一条主要河流——泥河,村内还有800亩的树林,老百姓都有养鹅的习惯。2004年,供销合作社的养鹅协会应运而生。陈从好找到淮南市供销合作社潘集区办事处主任吴景泰,两人一拍即合,在龚集村发展养鹅,做出规模和品牌来,即便龚集村沉陷以后,形成水面,照样还可以养,不会中断。

  养鹅需要本钱,通常情况下,农民自己去借贷,是很难借得到钱的。吴景泰他们便联合村委会、养鹅协会和供销合作社,由村干部作担保,争取到了总额20万元的扶贫贷款。以这笔贷款为基础,养鹅协会再为农户免费提供鹅苗,一步解决了农民养殖的本钱问题。

  扶贫户陈红菊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养起鹅的。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后,她独自带着4个孩子生活。如今,最小的还在上中学,最大的还不到30岁。通过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养鹅协会,她家今年养了30只鹅,到年底把自家的种蛋交给协会,协会就可以为她孵出200到300只小鹅,大鹅一卖,贷款就可以全部还清,剩下的鹅就是自己的了。

  养一只鹅的利润大概有100元,通过滚动发展,协会里大多数农户都养殖了100—200只,有的养殖数量还过了千,有三家甚至过了万。这些老弱闲散劳动力,在家养鹅产生的效益,细算下来,并不比壮劳动力在城里打工低多少。

  与龚集隔着一条泥河的后湖村,积极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养殖业,成效显著,当地媒体甚至称赞其成功创造了沉陷区治理的“后湖模式”。而在这个村子里,牵头养鹅的正是潘集区养鹅协会。经过几年的发展,潘集区养鹅协会服务范围已达到全区11个乡镇及周边的凤台、利辛、蒙城及田家庵、大通区,形成了“公司+专业化+农户”的养殖产业链,养鹅总数已达12万只。

  类似由供销合作社牵头领办的协会(合作社),在淮南仅潘集区办事处旗下就有养鸭、养鱼、养羊、养鸡等多个协会(合作社)。

  在新土地上展现新面貌

  在沉陷区综合治理中,淮南市政府将农村居民搬迁安置与一次性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进。群众的住所从沉陷区搬迁出来后,迫切需要综合性的社会服务。淮南市供销合作社抓住了其中的机遇,也找到了改造基层社的好途径。

  结合沉陷区综合治理,市社帮助基层社寻找合作伙伴,由对方垫付资金,在基层社原有地段建立菜市场、超市、文化娱乐中心、幼儿园、卫生院,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这样一来,原先破败不堪的基层社,通过合作开发,成了集镇上的经济活动的中心,社有资产大幅升值,社会影响也大幅提升。卢集基层社就是一个典型,通过合作开发,整个地段到处都是供销合作社的身影,周边5个行政村,5000多户农民因此受益。

  高皇中心社下属的夹沟供销合作社,因为沉陷治理即将整体搬迁,按照政策规定,政府将会补偿给供销合作社12亩多的安置土地,根据淮南市供销合作社的要求,重建后的夹沟供销合作社也要像卢集基层社一样,成为安置点内服务居民生活的中心场所。

  作为国家重点煤炭、电力、化工基地,淮南属能源型重工业城市,废钢资源品质好、数量大,目前年产废钢10万吨左右。淮南市社通过细致调研,认为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壮大供销合作社的企业。于是,市社大胆决策,看准了淮南市谢家集区的一处沉陷地块,以较低的价格买下,回填后建设成集加工、储存、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

  通过供销合作社的带动,目前,不少企业的物流仓储基地也搬到了再生资源基地周边。原本闲置的沉陷地,变成了商家的香饽饽。今年7月底,在这片沉陷回填地块,淮南市社又联合合作伙伴,投资500万元,建设了冷链物流库。

  在参与沉陷区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淮南市供销合作社的事业也越做越大。市政府对供销合作社的带动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淮南市市长曹勇在调研淮南市供销合作社工作时说:“淮南市供销合作社这几年是有所作为的,实践证明,沉陷区治理、新农村建设,供销合作社完全可以主动介入,做大文章,走一条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商则商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