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强台风“布拉万”毫无征兆地在黄海水域打出了一记弧线球,突袭了我国东北地区,尽管让山东烟台等地的苹果躲过一劫,但是黑龙江等地的玉米、水稻则遭遇“洗劫”。一边是洪涝灾害对农业产生的巨大影响,一边则是农作物正经受干旱考验。
今年西北、华北以及西南地区普遍遭遇干旱,新疆奇台县降雨量为10年最少,降水与往年相比减少三到五成;西南持续干旱,其中云南省有近九成蔗区受灾,石林遭遇干旱造成全县4万多人饮水困难,重庆春季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三成。专家认为,中国旱灾频繁,而且相对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是造成农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日前,有专家呼吁,在局部地区推广灌溉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不仅能减少干旱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同时是省工、省力、提高肥料利用率、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作为转变现代农业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应当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管理规范。
专家解读:灌溉施肥前景广阔
有专家认为,面对干旱,要满足未来中国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在水资源和肥料资源严重缺乏、且资源价格暴涨影响农民收入和生产积极性的严峻现实条件下,大幅提高水资源和肥料利用效率是唯一出路!
华南农业大学张承林教授解释说,灌溉施肥是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肥料配兑成肥液在灌溉的同时将肥料输送到作物根部土壤,适时适量地满足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的一种现代农业新技术。这种施肥方式要求借助灌溉设施,将水分、养分同时输送到作物根部,作物根系同时吸收水分和养分,在水资源总量有限、农业用水零增长的前提下,满足粮食增长需求的唯一途径是大幅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
据悉,灌溉施肥是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从2000年开始推广的一项新技术,就是把肥料溶解在水里,采用微喷、滴灌等方法,灌溉和施肥同时进行。这项技术有很多优点。首先是节水、节肥、节约人工,记者在一片苹果园看到,每棵果树下都有一个喷头均匀细密地喷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告诉记者,打开喷头8个小时,可以湿润地下60厘米,1棵树需水0.8吨,而以前大水漫灌时,一棵树要浇2吨水,并且时间延长一倍。“以前单是灌溉,1人每天只能灌溉2亩,现在每天能灌溉25亩。”来自山东省土肥总站灌溉施肥示范效果统计显示,灌溉施肥亩节肥39—93公斤,节约37.2%左右。
其次,灌溉施肥在减少水、肥料、人工、能源投入的前提下,增产、增收、提高水肥利用率方面效果明显。灌溉施肥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提高品质、保证作物的均匀生长、保证作物生长的可控性。
企业作为:灌溉施肥与时俱进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节水处领导告诉记者,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引进微喷、滴灌等设备,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农民没有掌握灌溉施肥技术。从农业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节水灌溉绝不仅仅是灌溉设备的改变,而是对整个种植技术的变革。
经过多年的推广,灌溉施肥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由政府引导向引导加利润驱动的发展模式演变。发展初期,投资以国家项目示范、政府对农民财政补贴为主,方向为以节约水资源,发展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农业为主,兼顾其他地区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政府投资也呈加快的趋势,灌溉施肥正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农业、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开始进入较快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受灌溉施肥技术在经济作物上高额回报的刺激,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的鼓励,越来越多的商业资本、私人资本、海外资本逐渐进入灌溉施肥投资领域。甚至在新疆,已经有农民自己开始大量投资灌溉设施。
近几年,在以色列耐特菲姆公司、林赛(天津)工业有限公司等外资公司的技术带动下,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新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大禹节水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业国际农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联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民营、国有企业纷纷进军灌溉施肥工程中的肥料、设施领域。
作为持续推动“肥料+方法+设施”三位一体施肥模式的深圳市芭田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其总农艺师段继贤认为,企业要想做好灌溉施肥和水肥一体化工作,首先是从国家层面扶持农民,农民需求增加了,才能推动芭田公司这样的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向前发展。其次,国家应当在技术方面加大扶持和推广力度,才能使这项工作更好地开展。
记者观察:
操作管理亟待规范化
“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思路,加快推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导,更需要技术规范化操作的指导。然而,这样一种具有现实意义、市场前景广阔的施肥方式,却在市场推广中和操作管理上缺少一个规范化的指导依据。
记者在田间地头看到,很多农民热衷于灌溉施肥,但是在操作中常常遇到肥料与设备不匹配的难题。记者在针对灌溉设施推广、肥料与设施的有效嫁接等问题进行采访时也发现,肥料行业与灌溉设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但是彼此之间沟通较少。有调查表明,很多水溶肥企业在肥料使用环节中并没有考虑与设施、设备的对接问题,而灌溉设施企业在设计灌溉方案时,对肥料输送环节的考虑有所欠缺。
记者认为,肥料和设施企业的沟通融合与理念对接,特别是在管理和操作方式上做到有据可依,才是真正实现灌溉施肥和“水肥一体化”的关键。
北京天业国际农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乔德禄认为,可溶性肥料质量有很大差异,有些造成了滴灌系统堵塞,长此下去将限制滴灌系统充分发挥优势。大禹节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门旗也认为,对于先进的灌溉设备来说,落后的管理技术不能发挥效益;而对于落后的灌溉设备来说,先进的管理技术也能发挥效益。只有先进的灌溉设备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此两种方式和理念的对接更需要一个便于操作的载体。
一位多年从事施肥技术推广的土肥专家认为,土、肥、水的高效利用,不能以节水谈节水,应当通过设备、方法加指导的方式,实现农业向现代化方式的转变。相关土肥管理部门领导认为,中国水肥结合的模式很有中国特色,应当结合多种形式,在具体的施肥模式上进行规范化操作指导。科研院所的专家也表示,应当侧重水、肥的关系以及如何“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入手。这些规范化操作可以最大化的实现“肥随水走”,但是,又能有效防止“肥随水去”,非常需要创新原有的施肥理念。
有专家呼吁,这样一个国家支持、农民受益、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施肥模式,需要一个规范化的操作性指导。在国家大力推广灌溉施肥和“水肥一体化”节水、施肥模式的背景下,还应当建立一个便于指导和操作的技术规范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