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笔者随江西赣州市委农工部工作调研组一行,驱车从长征出发地赣南于都县出发到盘古山镇长龙村。车沿着连绵起伏的山峦走,只见远处绿叶橙林依山盘旋而上,田野里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徐徐侵入视线又缓缓向身后退去,随着往山里越来越深,山的走势也越来越高,便出现了一座又一座的茶园,在阳光的照耀下碧绿而晶莹。
经过1个多小时山路十八弯的颠簸,此时的公路已接近了尽头,我们终于来到了坐落在海拔1000米之上的于都县盘古山茶叶专业合作社。满面春风的合作社理事长黄清波带着农民弟兄们热情接待了我们。
这个注册资本110万元(其中供销合作社出资56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带动农户2800多户,发展茶园上万亩,有标准化生产车间、自动化流水线和办公用房1200多平方米,制茶设备、生产车间和卫生条件在江西省名列前茅。2011年,该社资产总额近千万元,销售收入1150万元,已经成为全省茶叶生产重点专业合作社。该社生产的“盘古”系列有机绿茶已连续在国家评比展销中获得各项奖项,“盘古”品牌茶和盘古山茶叶专业合作社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喜爱。
黄清波说:“我们能发展到今天,靠的就是一颗为农服务的赤诚之心。”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盘古山镇,青山飞翠,群峦叠嶂,碧水潺潺,风景秀美。但由于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群山环抱之中,虽水土山林自古就极具种茶、制茶的传统和优势,但因缺技术,少资金,生产的茶叶既没规模,也没效益,这里的农民由于没有致富渠道,只好上山砍树烧炭。可是一人每天最多烧2担炭,收入仅4.5元钱,既无法增收,山林还遭受到严重破坏,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
自1990年起,黄清波就带领一帮农民弟兄,不畏艰辛,迎难而上,一举将村里已亏损20余万元的茶场扭亏为盈,而后历经技术革新,引种新茶,规模经营等发展变革,使盘古山茶场从一个小作坊,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和盘古绿茶一同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发展成了今天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新模式,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回顾当年,为了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茶叶市场和为消费者提供放心茶,黄清波把目光转向无公害茶到有机茶的研制上。从茶树种植到管理,用有机肥料施肥,用生态手段杀虫;从国外引进先进制茶设备,现有各种流水线20余条,可日产茶3000余斤。研制成功的有机茶及盘古绿茶从2001年至2003年连续三年通过了中国茶叶检测中心的检测;至2010年,已先后获得“中国有机食品”、国家食品安全生产QS认证许可、江西省著名商标等多项国家、省、市荣誉称号。
为了帮助农民提高茶叶品质,盘古专业社还加大投入,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他们投资300万元扩建白茶园400亩, 仅2011年新种“安吉白茶”等优良品种120多亩。注重科学管理。从抓无公害生产基地到生产绿色食品,再发展到生产有机食品;从抓产品质量到改换各种包装,产品质量逐步提升,食品安全得到保障。投资近百万元新建一条自动化微波杀青、摊凉、揉捻、炒茶、成型的茶叶生产流水线,合作社的实力与日俱增,不断增强。
在为农服务中,专业合作社联民联心联市场是他们工作的又一大特色。联民,联结茶农。他们按统一供应农资、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采摘、统一保护价收购的“五个统一”服务来联结茶农。领头人黄清波本身就是一名质朴、勤劳的农民企业家,通过这“五个统一”的服务,2011年使当地茶农人均增收2500多元。联心,帮扶济困。每逢采茶旺期,顾请100多名周边农村劳力采茶,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和贫困群众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每年拿出3万多元,解决困难农户生产、生活燃眉之急。据不完全统计,合作社近些年累计捐款百万余元,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巨大贡献。联市场,规模经营。专业合作社带动2800多户农户共同致富,发展茶叶上万亩,并对入社茶农提供科技业务培训服务,与入社茶农签订收购合同,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实现农户增收、合作社增效,在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