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创新科技 助力“三农”
——供销合作社科研事业十年成就综述
任智超

  图1为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在常州市为大学生村官蔬菜基地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图2为杭州茶叶研究院院属企业杭州亨达茶业技术开发公司的茶叶加工车间。

  图3为济南果品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在为山东寿光蔬菜集团日光温室提供技术管理的指导。

  今年年初,由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完成的“高分子多糖生物质加工新技术与产品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奖项的获得标志着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科技成果水平首次站在了国家队的前端,这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科研院所近十几年来在科研领域探索和积累的结果。

  党的十六大以来,科技创新发展被摆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成为我国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了全面部署,文件提出要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科研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年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的科研院所积极推进改革、优化内部结构、提高科研服务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11年底,总社8家科研院所实现总收入20271.81万元。同时,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实用关键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且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一定成效,使科技服务呈现出灵活多样。此外,全系统的科技服务基础不断夯实,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十年来,科研院所的发展为服务“三农”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化改革 走向市场

  上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系统围绕着供销合作社主要业务逐步建立起了涉及果品、茶叶、野生植物、再生资源等行业的8家直属科研院所。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让供销合作社一蹶不振,科研院所的发展也进入了艰难时期,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济南果品研究院、杭州茶叶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面临着体制改革、缺乏发展资金等困境。

  2002年1月,随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三届三次理事会的召开,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步入了全新的改革发展阶段,各地通过对基层社、社有企业、联合社、经营网络的改造和建设,使系统重新展现出了发展活力。各个科研院所也在总社的指导下不断深化改革发展,探寻市场化发展的道路。其中,济南果品研究院通过市场调研全力申报技术先进、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和国家课题,并积极开展特种啤酒基料产业化、蒜苔保鲜药剂、PVC保鲜材料等产业项目,使科研院所的科研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经营收入由1997年的100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3600万元。同时,杭州茶叶研究院、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也积极探索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利用加工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与当地茶叶和食用菌加工企业开展联合,通过加强技术创新、研制新产品与新工艺来拓展市场,从而有效提升了科研院所的经济收益,为科研院所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2009年,为进一步推动总社直属科研院所的改革与发展,总社召开的直属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座谈会明确了直属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会议指出,科研院所是供销合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总社直属科研院所改革发展,既是新形势下科研院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全面振兴的迫切需要。同时,会议要求,各个科研院所要坚持市场化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联合整合力度,千方百计壮大实力,增强为系统、行业和“三农”服务的能力,为推动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至此,各个科研院所进一步确立了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拓展了经营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全力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建设,不断增强自身的发展实力。截至2009年底,8家科研院所的总资产达到2.5亿元,所有者权益1.39亿元(不包括土地资产),实现总收入2亿元。

  2011年初,总社与8家科研院所签订了《总社直属科研院所院(所)长任期目标管理责任书》,这标志着系统科研院所向市场化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截至2011年底,总社8家院所实现总收入达20271.81万元,同比增长14.5%。其中,济南果品研究院的经营收入首次突破5000万元,达到5333万元,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总收入达4045万元,郑州棉麻工程技术设计研究所、杭州茶叶研究院收入均超过3000万元,分别为3580万元和3393万元,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收入达2000万元,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收入近1000万元。

  各科研院所把自身的改革发展与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做到哪里有市场,就把业务做到哪里,就把服务延伸到哪里,积极开拓更宽更广的市场。在今年年初的五届四次理事会上,总社对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全新的部署。会议要求,各个科研院所要强化公益属性,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总目标,广泛联合涉农科研院所等各方面力量,加大对农业实用技术、急需技术的联合攻关,尤其要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加快形成一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科研成果,努力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行业发展前沿,不断推进院所体制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打造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发挥国家级骨干科研院所的作用。

  立足产业 重点攻关

  “我们通过与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的合作,在全县培植建立了156个千亩片胡里豆开发基地,在集中产区建起了胡里豆专业合作社。以关防胡里豆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利用南京野生植物研究院的技术,开发胡里豆深加工产品,建立了‘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科研单位’的四位一体模式,从上至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年收购加工总量达到4000余吨,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000万元。”河北省涉县供销合作社主任李宪平介绍说。

  多年前,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院长张卫明在河北省涉县调研时发现,一种漫山遍野生长的野生植物被当地山民当做柴火烧。张卫明问当地人这是什么植物,得到的回答是,这是一种野生皂荚,牲畜吃了会中毒。多年探索钻研植物学的直觉告诉张卫明,这些植物是有用的。在直觉的引领下,张卫明和他的团队开始对这种野生皂荚进行研究。“经过我们的实验发现,这种野生皂荚所谓的毒其实是因为它里面含有一种遇水膨胀的物质,所以很多牲畜实际上是被撑死的。后来我们获奖的植物多糖就是利用野生皂荚的这种物质提取的。而且当这种物质被提取之后,野生皂荚反而成为一种高蛋白的优质饲料。”张卫明介绍说。

  2012年初,由张卫明带头完成的这项“高分子多糖生物质加工新技术与产品应用”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为了供销合作社系统十几年来获得的最高的科技成果奖。同时,这一项目的关键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多糖资源种植面积由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360万亩,带动了30多万农民开展种植,同时亩产收入也提高到800元以上,这对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张卫明所取得的这项科研成果正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科研事业蓬勃发展的具体表现。在这十年里,总社直属科研院所积极调整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2010年,根据总社五代会的部署和要求,各直属科研院所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在农产品加工、贮藏和流通等主要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实施了重点攻关,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良好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

  “十一五”期间,总社直属科研院所承担了一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科研课题,其中,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主持了国家发改委《云南野生食用菌可持续发展及产业化》项目,并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承担了2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并在2009年分别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截至2011年底,总社8家院所共承担各级项目10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4项,计划拨付经费超过1.1亿元,到位资金3658万元。

  在加强科研能力的同时,各科研院所也全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大力开发高附加值的涉农产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其中,济南果品研究院调整发展思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在完成“高粘性果浆制粉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中试研究”、“CO2高透性富士苹果保鲜膜(袋)及使用配套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的基础上,积极应用到果蔬加工、果蔬贮藏保鲜产业化发展中,重点培育开发了啤酒基料、黄酒基料和菠萝类产品并将新型保鲜膜二氧化碳高透膜应用于红富士、鸭梨、黄金梨等水果的储藏。2011年,济南果品研究院通过科研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实现收入5333万元。同时,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也依托控股企业江苏鸿丰公司来开展科研成果的转化,建设了小包装生产线、食用菌加工生产线、鸡枞菌工厂化生产车间及科技创新中心,并且还与政府合作新建黑木耳菌包生产线,全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郑州棉麻工程技术设计研究所研发的“棉花加工厂节能自动控制系统”、“手持式喷码机”等新产品也已投入到棉花加工企业生产中,2011年实现科技产业收入2457万元,科技贡献率超过70%。

  依托系统 服务“三农”

  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供销合作社始终铭记服务“三农”的宗旨,并依托自身及直属科研院所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服务,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促进农村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的方向加快转变,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了推动“三农”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十一五”末,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直属科研院所建设村级综合服务站21.03万个、庄稼医院2.54万个、农机队3878个。为农民建设科学试验示范田32.72万公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247.71万公顷,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1289.69万人次,提供良种、良苗23.91亿元。

  从2002年开始,总社直属院所便利用自身的行业和技术优势,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一批有相当影响的科技示范基地(县)和加工基地,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其中,杭州茶叶研究院利用国家级茶叶质检中心优势,帮助涉农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积极开展委托检验等服务,2011年,茶叶质检中心帮助全国各地的茶叶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委托检验样品2100余批次。济南果品研究院也发挥自身在贮藏保鲜的技术优势,每年都举办全国贮藏保鲜研讨会,并在济南、莒县、金乡、中牟、兰州等地组织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培训班、研讨会,培训农民和农产品经纪人。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也携手南京市供销合作社建立了7个都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共同开发农业新型业态、新型产品,促进农产品产业化的发展。同时,该研究院在新疆伊犁紫色丽人公司薰衣草基地、镇江市丹徒区正东生态农业发展中心工厂化食用菌栽培基地等地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技术及认证培训服务。2011年,该院共为云南、山东、河南、浙江等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的良好农业规范及有机示范基地完成认证项目11个。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强化服务“三农”职责,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承担农技推广项目,并鼓励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和技术合作组织。

  为进一步加强全系统科技助农的能力,总社在今年年初召开的五届四次理事会上提出,要加快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农业科技合作平台,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促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的方向加快转变。还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完善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信息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应用和推广。

  今年4月9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科技部又联合宣布:力争“十二五”期间选派1万名农村流通科技特派员和500个法人流通科技特派员,建立供销合作社优势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员创业链,打造新型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在这次行动中,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将依托系统内的高校及科研院所每年选派2500名农村流通科技特派员,使农村流通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1/3的乡镇。同时,还将建设农村流通科技特派员创业链,搭建科技特派员科技创业平台,探索组建小额贷款公司、参与组建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加大金融服务。并且还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此搭建起新型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及农村流通和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科研事业正努力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之一。


 

  数说十年

  济南果品研究院:

  ——2006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150万元。全年共申报各类课题18项,国家标准24个,国家标准基础研究课题12个,获得项目发展资金536万元。全年撰写发表科技论文32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11期,培训人员900余人。

  ——2009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500万元。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1个,获得科技与基建经费717万元。鉴定和验收科技成果7个,发表科技论文文章15篇。全年新建特色果蔬示范(基地)县4个,举办果蔬贮藏保鲜技术与市场信息培训班6期,培训人员1200多人。

  ——2011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000万元,主持及参与“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5项,获得课题发展经费3500万元。全年鉴定科技成果7项,验收项目8项,获得各种奖励4项,发表论文18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批准专利2项。

  杭州茶叶研究院:

  ——2006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372万元,同比增长38.35%,实现利润97万元。申报科研项目10项,争取到项目发展资金312万元,到位资金112万元。鉴定部级科技成果2项。全年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23期,培训人员1000余人次。

  ——2009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760万元,同比增长142%。获得获部级以上科技成果5项,申报并立项科技部、国标委等项目10项。全年派遣236人赴全国24个重点产茶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科技致富活动。全年参与制定茶叶测定方法国家标准4项,职业技能培训13期。

  ——2011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393.2万元,同比增长8%,实现利润1130.8万元,全年职工人均收入达9.1万元。“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立项41项,获得年度立项科研经费3465.1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9篇,鉴定成果31项。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