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0月2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创新举措破解“三农”贷款困局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双信”工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卢 波

  制约“三农”发展的因素较多,其中资金约束一直是“三农”发展的瓶颈。对于如何破解“三农”贷款“两难”困局,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一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证明,“农村信用工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双信”工程可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和农信社“难贷款”的问题。在此过程中,该省联社五措并举,助推“三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重塑“一个”理念

  鉴于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为滞后、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低、农民金融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的实际,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克服抵押物崇拜的心理,另辟蹊径。通过调查发现,决定农户是否违约的因素,除天灾人祸等无法抗拒的因素外,主要还是由没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村信用社办贷门槛高、办贷时间长、借款期限设置不合理等因素所致,因此,贵州省联社认为大部分老百姓从骨子里是讲诚信的,关键在于引导。

  建好“两个”机制

  建好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村(镇)管理机制。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初期阶段,贵州省联社以信用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的评定和创建为切入点,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提供有效载体。截至2012年3月31日,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创建信用乡镇208个,信用村4556个,信用组27770个。

  建好贵州省农村金融信用县管理机制。为把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推向更高阶段,该省联社以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此,贵州省联社与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诚信办公室联合下发了《贵州省农村金融信用县评定及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组织机构及职责、评定条件及程序、奖励措施及后续管理等内容。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贵州省金融信用市(州)体制、机制,把信用工程建设推向深入。

  深化“三项”管理

  首先,深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产品管理。为充分发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便、灵活、快捷”的优势,贵州省联社积极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流程再造,进一步扩大农户范围,灵活授信额度管理,突出流程风险控制。另外,该省联社在全省系统推行柜面放贷机制,凭“两证一卡”(身份证、贷款证和信合卡或存折)”直接到柜面办贷,显著提高了办贷效率。同时,把阳光信贷理念融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之中,做到“一承诺”、“两公示”、“三公开”,即向农户“承诺持证可以直接办贷”,对农户“评级授信、年检公示”到村,自觉接受农户的监督,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

  其次,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作风管理。农村信用社根植于乡土,离不开农民群众的支持。密切联系农民群众,全心全意服务农民群众,这是对农村信用社工作作风的要求。据统计,2007年以来,贵州全省农村信用社在“走千家,进万户”活动中,累计出动2.5万人次,共计为747万户农户建立了资信档案,进一步密切了与农户鱼水深情。

  再其次,深化小额信贷诚信文化管理。“双信”模式不仅是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一次金融服务产品创新,也是一次农村信贷文化创新。它不仅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信贷管理、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还把政府、农户、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

  汇聚“四方”之力

  第一,坚持政府主导力。为了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积极利用信贷杠杆,贵州省联社放宽了对信用乡(镇)基层信用社存贷比例和信贷规模控制。另外,以政府的名义成立农村信用工程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村金融信用县工作领导小组,使“双信”工程建设,在地方党、政领导下有序开展。

  第二,发挥农信主推力。党和政府赋予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和“三农”主力军地位以及为农民服务的职责要求,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是“双信”工程建设的“火车头”。为推动“双信”工程有序、健康开展,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发扬“挎包”精神,5年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都可以看到信合员工忙碌的身影。

  第三,营造涉农向心力。2007年以来,省联社不断深化与财政、林业、烟草等部门的业务合作,先后开发了“信合惠农一折通”兑付涉农补贴资金系统、“两烟”电子结算系统、林权抵押贷款、扶贫到户贴息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等业务产品。据统计,2007年以来,贵州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信合惠农一折通”811万个,累计代理各类涉农补贴资金300多亿元,累计代理“两烟”资金结算量达500多亿元。

  第四,调动农户参与力。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借助财政杠杆,使财政涉农扶持资金安排向信用农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倾斜,引导“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基地走,基地跟着诚信走”;借助利率杠杆,区分信用村(组)、信用乡(镇)与非信用村(组)、信用乡(镇),实行差别利率政策,使信用环境好、信用等级高的农户享受更优惠的利率政策。

  强化“五种”意识

  第一,强化做“小”意识。2007以来,贵州省联社始终坚持引导全省农村信用社立足服务“三农”市场定位不动摇,树立“小贷款也可以成就大事业”的信心和理念,坚决扭转“舍小傍大、弃乡进城”倾向。在农村地区,坚持以农村信用工程创建为载体,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抓手,坚持“扎实做小,比例做大”。截至2012年5月末,该省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444.83亿元,较2006年67.63亿元增加377.2亿元,增幅为2006年的5.58倍。

  第二,强化夯“实”意识。创建基础工作是否扎实,将对农村信贷业务规模、速度和效益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该省联社在“双信”工程建设过程中,在制度设计层面要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资信调查必须进村入户;在工作纪律上,要求各级农村信用社必须俯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扎实实把农户建档、评级、授信等基础工作作实、作好。

  第三,强化精“品”意识。以“双信”工程建设为基础,贵州省农村信用社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内涵,逐步在全省农信系统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金融特色的“六大基础性品牌”,进一步满足了广大农户基础性金融服务需求。另外,为进一步巩固基础品牌,该省联社开展了一系列农村业务培训到基层活动,累计开办农村信用工程及农村信贷产品培训班40期,各层次业务骨干3450人次。

  第四,强化争“优”意识。为充分调动基层信用社的工作积极性,积极营造奋力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创建氛围,贵州省联社将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纳入每年的综合目标考核,同时与各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签订了信用村(组)、信用村(镇)目标责任书,并对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突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五,强化创“新”意识。为满足农户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该省联社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把涉农产品创新纳入每年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之中,鼓励全省农村信用社结合当地客户需求,量体裁衣开发信贷产品。

  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双信”工程建设实践表明:诚信就是公信力。发端于农村信用工程的贵州诚信农民建设,已经成为贵州省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一张名片,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同时也契合了贵州发展应“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的内在要求。良好的诚信环境,必将有利于引导更多的涉农资金投向“三农”领域,有效促进了农户增产增收。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