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旗鼓相当――劳动大明星》节目组走进德阳,其中,四川省德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参演的《银行柜员》节目大放异彩。
我区联社点钞能手杨淑霞、陈科现场参与9月5日的点钞“大比拼”,杨淑霞代表德阳农村信用社参加9月8日的“现场挑战”。两位选手精湛的点钞技艺,爱岗敬业、快乐工作的精神受到广泛好评。
幕后故事一:
点钞“一姐”杨淑霞
由于母亲在银行工作,从小就耳濡目染,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母亲在柜台边点钞,一摞摞钞票,小山一样的硬币,经过母亲的手像变魔术一样变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她认为银行工作是繁琐的,但也是神圣的,她向往成为像母亲一样的人,也拥有一双能变“魔术”的手。
80年代初期,中学毕业后,杨淑霞如愿以偿成为一名银行员工。当时根本没有点钞机具,点钞全靠手工操作,因此手上的“功夫”决定了服务的质量。
由于刚上班,业务水平有限,有一次她听到一个顾客说:“人这么多,都等了半个小时还没有取到钱,我孩子生着病,等着拿钱上医院看病呢!”便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好基本功,尽量缩短顾客办理业务的时间。她一有空就练点钞,那时还没有练功券,当出纳员她就用真钞练,当复核员就把传票当钞票练,临睡前还要花上一两个小时集中精力练。时间长了,手指不听使换,她就用橡皮筋绑住,手被磨起了血泡,手指被划得伤痕累累。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当时各行业掀起业务技术大练兵的热潮中,她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荣获一系列荣誉称号,并多次应邀参加省外交流学习和到省内就业服务中心、四川银行干校、涪陵银行干校传授点钞技术。
2012年8月,在联社的安排下,已近30年工龄的她参加中央电视台《旗鼓相当――劳动大明星》节目录制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封闭训练。9月5日和8日,在节目录制现场,她沉着冷静、沉稳大气,不仅将手持式、按压式等各种点钞手法(单指单张、单指多张、多指多张、扇面式点钞)一一展示,还以扇面点钞法准确无误地在1分钟内数完690张真钞,超越点钞机的速度。
幕后故事二:
“钞哥”陈科
陈科是区联社凯江路分社一名普通而又特别的职工。说其普通,他自参加农村信用社工作以来就一直坚守业务门市第一线,迎来送往数以万计的客户,工作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说其特别,他是区联社数一数二的业务能手,多次参加省、市、区的业务技能比赛,均有不俗的表现:曾在全省信用社业务技能比赛中荣获多个奖项。
9月30日,在中央电视台《旗鼓相当》节目中,陈科的单指单张和多指多张点钞技法准确、快捷,较好地展示了农信员工的风采。
10多年前,陈科刚参加信用社工作时,虽然当时已实行机器点钞,但全系统对业务技能仍十分重视,且经常性地组织测试、比赛。为了在业务测试或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他一直在寻找快速、省时、准确的点钞方法。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电视中点钞能手的技能展示,选手们如同魔术表演般的技巧震撼了他。从那时起,在业余时间,他不断练习点钞技艺,琢磨每个动作如何完美地衔接,如何轻快而又省时。不仅如此,他还虚心向社内的老员工学习点钞技巧,交流点钞心得,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练习时,从点钞的坐姿、手指的捻动、用品的摆放及手、脑、眼的配合等方面都严格规范自己。经过多年的不懈练习,不断吸收其他能手新的方法与技巧,他的点钞技艺日臻熟练。
记者 微评
机器不是“万能”的
科技日益发达,很多先进设备替代了手工操作。当银行柜员日渐习惯使用点钞机、扎把机时,点钞、捆钞等传统技能似乎没有了存在的价值。然而事实绝非如此。机器操作有其便利性,亦有其局限性。以点钞机为例:钱太残旧时,点钞机容易卡钞;钱太新又会粘连;若是遇到停电,点钞机便彻底无用武之地。这种种突发状况都会导致服务速度减缓,服务质量下降。
这种情况下,基本功扎实显得尤为重要。柜员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既可避免发生突发状况时尴尬束手的局面,也可以很好地展示银行的专业服务形象。
所以,规范服务不仅仅体现在规范服务礼仪和用语上,更应注重规范服务的质量和细节,如此方能赢得客户满意度。
基本技能就是柜员手中提升服务质量的工具,只有熟练掌握,才能发挥出最大功用,进而形成有特色的服务风格,更好服务客户。
(胡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