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来自国家农产品物流技术科研机构的一位负责人在黑龙江牡丹江建议说:“牡丹江地区发展冷链物流产业,有很多优势,但要保持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特别注重产业的科技支撑。”这个建议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就我国当前的冷链物流现状,中央和地方都在大力支持并提倡,力求发展。专家们认为,发展冷链物流,其中可以促进农产品、水产品、畜禽肉类等的商品流通,降低资源损耗,从而增强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我国的冷链物流产业相对落后,这与起步较晚,技术落后是分不开的。
我国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首先,设施设备不足。目前,中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甚至棉被还成了保温材料。造成这种窘境的直接原因是目前中国冷链设施和冷链装备严重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
其次,技术标准缺位。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而目前中国的冷链系统还只是一个早期的冷冻设备市场,掌握的冷链技术在很多食品种类上还不能完全应用,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同时,中国冷链的实施没有国家或行业的专项标准,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了一些标准,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白。
再次,产业配套不全。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必须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然而,中国冷链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配套协调。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等问题。这些失衡使得中国食品冷链产业还未形成独立完善的运作体系。
物联网促进冷链物流的发展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冷链物流的原材料采购、产品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能够对整个过程实施智能化监控。物联网的采用,能够在采购原材料的时候就对其进行电子标记编码,建立数据库,通过电子标签,能够对产品在整个生产加工的过程进行连续的监控,包括当前的温度、湿度以及相应的操作人员,全部录入数据库的数据,很容易就清楚了是哪些因素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能够立刻进行改善,也能够确定事故的责任归属。在产品生产完成以后,不是直接进入市场,而是要进行储存,再根据需求进行物流配送到物流中心或者是销售点。
物联网技术运用之后,储存管理变得更加简便、快捷高效。在生产加工时对产品的电子标签,在储存的时候运用其自动识别功能,在入库的时候通过读写器就能很快地记录产品的入库时间和相应的数量等信息。仓库的管理过程中不再需要人员逐个清点盘查,通过读写器快速读取或者通过数据库查询相应的数据就清楚仓库库存的详细情况。产品出库的时候,利用数据库能够快速确定产品,从而避免了先进后出现象的发生。产品上的电子标签还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监测,并把数据反馈给物联网,物联网通过智能处理,调节仓库的环境,提高储存质量。
在运输环节,通过产品上的电子标签,把在运输途中的信息反馈给系统的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及时控制调节制冷设备,可以保证在运输的过程中产品的质量。在销售环节,通过物联网的电子标签,可以清楚地知道具体情况,根据冷链物流的控制中心,控制其制冷设备,销售人员根据数据的提示,快捷地找到相应生产日期在前的产品。以确保先生产先消费,避免产品超过了保质期还未出售的情况。
在冷链物流中利用物联网的技术,给企业带来了很多好处,保证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顾客满意度,降低生产成本,划分冷链上相关的责任。同时,也便于业务主管部门对冷链上产品监测。在冷链物流中运用物联网技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控制从生产到销售以及到用户的全部信息,在销售端也能够很迅速地把销售的情况反馈给生产厂家。生产厂家获得了信息后,能够根据市场的具体变化来安排生产,在减少库存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生产风险。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变得更加智能化、可控化,代表着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未来发展方向。
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科技
在农产品冷连物流发展过程中,相关企业、行业和主管部门应该在以下方面努力:一是继续加强运输主干线及其附属场站的基础设施改造,尽快形成与多式联运相适应的配套综合运输网络及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二是鼓励企业和行业对于GPS、自动识别等技术的应用,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承运人、用户、制造商、供应商、销售终端乃至城乡家庭及相关的银行、海关、商检、保险等单位联结起来,实现对货物的全程监控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高效反馈,提高全社会整体运行效率。三是引进和推广自动化冷库技术和库房管理系统、真空预冷技术与商品化处理技术、运输车温度自动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更新能力,为冷链系统提高先进、实用、高效的科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