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10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强力打造“恩施玉露”品牌
——访湖北省恩施市农业局副局长苏学章
本报记者 毛欢喜

  湖北省恩施市农业局副局长苏学章。

  记者日前来到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市,这里山水风光如诗如画,是湖北省著名的茶叶产区。恩施市农业局副局长苏学章告诉记者,10年来,恩施的茶产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茶叶从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变为农业最大的产业,现在种茶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目前,恩施市政府正着重打造“恩施玉露”品牌,特别是恩施玉露要在消费者心中达到第一品牌。

  恩施茶市十年变化巨大

  苏学章说,10年前,恩施无性系良种茶的面积仅占10%,只有几千亩,现在良种茶面积比重已经占到80%,达到18万亩至20万亩,这远远突破了湖北省要求良种面积的指标。从2005年开始,恩施已是湖北省无性系良种茶播种面积的第一市,目前一直保持这个水平。

  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厂家收购茶叶都是打白条,在恩施做茶叶生意没有人买,而且茶叶拿出去之后,往往收不回钱。“从以前打白条受骗,到现在企业收购茶叶没有一个不是现金交易,这些是体会最深的,也最大的变化。”苏学章说,以前在一些茶店看到,恩施茶是价格最低的,因为没人买,茶盒上有一层厚厚的灰尘。现在恩施茶在外销售价格很高,茶店将恩施茶叶摆放在明显的位置,可见恩施茶变得重要了。

  “十一五”期间,茶叶从农业的支柱产业变为农业最大的产业,这是非常大的变化。同时,种茶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在恩施,可以说种茶不是收入最高的产业,但可以说是收入最稳的一个产业,种茶是一个共同富裕的产业。”苏学章说。

  倾力打造“恩施玉露”品牌

  “恩施玉露因为是传统手艺做茶,长期以来,由于‘恩施玉露’茶的手工加工技术一直没有得到突破,生产规模一直上不来。”苏学章说,加上品牌建设没有同步推进,恩施玉露作为恩施的传统名茶,很多年一直不温不火,在中国茶叶历史舞台上逐渐暗淡了昔日的耀眼光环。

  2008年,恩施市委提出要把恩施玉露茶打造成恩施的三张名片之一,开始着重建设恩施玉露的品牌。现在,恩施玉露茶在工艺上已经突破了手工加工技术,可以进行机械化生产。

  苏学章说,现在学术界有一个共识,就是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一种独特茶的品质。恩施玉露是“蒸青、蒸形”茶,是外省没有的茶,这也是湖北应该大力打造的品牌茶。此外,恩施玉露茶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将恩施玉露与采花毛尖作一个比较,恩施玉露的档次高得多。这主要是恩施玉露的工艺水平比采花毛尖高。恩施玉露茶就是做次了,都是毛尖茶。

  恩施玉露茶在打造当地文化方面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恩施玉露在茶业产业上的作用就是一个旗帜。“恩施玉露品牌在全省要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特别是在消费者的心中,做一个实实在在的品牌价值,这是打造恩施玉露的目标。”苏学章说,恩施政府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在政策上有许多优惠。

  目前,政府在引导恩施玉露的商标使用。在全恩施市,茶叶生产企业都可使用恩施玉露的商标。对于恩施玉露茶市场资源,最好的办法是企业之间的整合。政府部门规定恩施玉露茶要达到最好的质量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企业不能使用恩施玉露品牌。政府此举是让真正能做茶的人来做恩施玉露茶。做的人越多,恩施玉露茶的市场就越能做大。好比安溪铁观音,很多企业都可以来做铁观音茶,所以铁观音茶的市场很大。

  苏学章说,政府的目标是在5年的时间内,把茶生产、茶加工、茶文化及茶旅游融为一体,将“恩施玉露”打造成全省、全国知名的大品牌。

  发展富硒茶、红茶领军湖北茶产业

  另外,恩施市政府提出发展恩施富硒茶。苏学章说,恩施发展富硒茶有地质优势,恩施处在硒矿床上,得天独厚。规模很大,茶园面积5万亩,产量4000吨左右。政府对企业发展富硒茶有政策支持,每年8000亩富硒茶,500万元资金的支持。连续3年现代农业的项目,3年政策扶持资金2800万元支持茶叶基地建设。

  恩施是湖北省重要的茶叶生产板块基地,对板块基地的设想,苏学章说,恩施本身就是红茶的产区,富硒茶没限制茶类,什么茶都可以做,而且以富硒茶为原料做成黑茶,品质很好,含硒量更高。茶叶不同的原料,可以综合利用,一般是将茶叶最精华的部分做了绿茶,如春茶,但是到了夏秋季,可以做红茶,做黑茶。此外,恩施也做乌龙茶,引进的品种是“金观音”、“黄观音”,这两种茶现在种植的面积不大。总而言之,恩施对茶产业发展的定位是一主三副,以绿茶为主,以红茶、黑茶、乌龙茶为三副。

  展望未来,苏学章说,“十二五”末,恩施的茶园面积将达到40万亩,现在已到了30万亩。湖北省“十二五”目标是茶园面积稳定在350万亩,恩施已经占了十分之一,在湖北省居首位。另外,“十二五”末,恩施茶叶产值要达到15亿元至20亿元。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