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 百货业将继续疲软
2012年,百货业应该是受打击最大的业态之一。而这还不能全怪宏观环境,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自身不争气,所谓积重难返,表面繁荣,内里其实弱不禁风。
因为百货业除了外在的花哨,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模式可言,这么多年都是联营,说白是一个二房东角色,还算不上一个很好的二房东。
除了商业网点及基本的规划定位和千篇一律的可随处抄袭的营销方式外,百货业惟一需要具备点的能力就是招商能力,这又跟品牌知名度、地段以及招商人员的人脉资源密切相关,因此,只要能挖到招商能人把知名品牌引进卖场,赚取租金差价与后台扣点,毫无技术含量可言。
百货业一直热衷于畸形发展,近年来所谓的革新最多也就是制造些主题百货或所谓新式促销之类的噱头,归根到底还是旧式思维主导,仍在营销的圈子里打转。
买手制一直只停留在高调喊口号的阶段,自有品牌依然只能做个毫无建树的旁观看客,同质化已经严重到如果再同质就可以找个地缝钻进去了,百货业在零售业的创新上已步步落后,难有竞争优势。这样的恶性循环,也造就了百货业千店一面,同一商圈内不同品牌的百货企业,商品品牌、布局、规划、营销、价格、服务都没有区别,而商品的价格更是一年更比一年贵,甚至离谱,远远背离了它本身的价值,这又怎么可能在经济衰退时期继续挽留住消费者?2013年,百货业的前景不妙。
NO.11 家电零售亟需变革
传统家电连锁应该是时下最苦不堪言的。国美上半年亏损达5亿元,苏宁的利润也下降30%。区域企业的情况也不乐观,汇银家电净利润降幅亦高达80%。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单店业绩的大幅下滑,国美单店平均业绩由2010的0.61亿元降至2011年的0.55亿元,同比下降近10%。苏宁单店平均业绩也由0.58亿降到了0.56亿元。2012年的单店数据虽然暂时还无法统计,但估计只会更糟。
可以想象,2013年,传统家电连锁企业的业绩仍然难以提升。
家电连锁卖场在中国的兴盛本就“异类”——产品由厂家提供、促销员或员工由厂家委派、送货由厂家或第三方负责,安装和售后服务由厂家提供,卖场除了提供场地,其他的服务基本可以忽略,自身管理也非常粗放。不过,连锁卖场带来的购物方式上的变化在近20年里让消费者对其大为垂青。
但这一切旧时的优势正在加速消亡。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家电类产品最终会集中在少数几个品牌上。而且,当电商可以把现实传统家电卖场的服务和购物体验做得更好、更便利时,消费者会从哪个渠道购买已无悬念,传统家电卖场很可能会沦为一个仅仅是品牌展示的场所,更多是在供消费者直观体验实物。
所以,无论是国美与当当的合作,以及加大国美商城与库巴的投入,还是苏宁下大血本突破苏宁易购,并开出乐购仕生活广场、Expo超级店,将经营范围扩展到电器、日用品、金融产品、虚拟产品等多品类等诸多举措,皆是为了转型。
不过,家电连锁企业对于未来仍集体迷茫。或许,就算是苏宁电器眼花缭乱的动作,本质上也不知传统卖场究竟该如何转型,而尝试性地创新总归比一成不变的陷在困境中要强。
NO.12 建材连锁不合时宜
2012年9月,终于不堪重负的家得宝关闭在中国剩下的的7家门店,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这是不是让热衷于家居建材连锁的企业们有所思考?
就算是仍在苦撑的百安居,情况也是非常糟糕的,门店数从鼎盛时期的64家减至如今的39家,且一直在亏损。国内企业,早在几年前,家世界就已经转手给家得宝,而家得宝在挣扎了几年后也无奈退出中国市场。另一家较为知名的是东方家园,几经换帅,几番变化,也一直未见多大起色。
从产品、服务、价格以及各个方面,家居建材连锁企业与传统摊贩式及联营租凭式卖场相比都没有太多特色,而中国所有的建材连锁卖场,无论是百安居、家得宝这样的外资企业,还是国内的东方家园,基本都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靠占用供应商货款?靠进销差价?靠进场费?都靠不上边。供应商更多把这些企业的门店当作商品形象 展示及品牌影响力的场所,至于在连锁卖场销售多少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进销差价更是无从谈起,因为本身就是引进品牌进卖场,不是买断经营。在一无价格优势,二无品牌优势的情况下,如何盈利?
可以说,家居建材连锁在中国市场,从一开始出现直到现在,一直是不合时宜的。建材连锁的商业模式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中国建材市场暂时没有足够容纳它的空间。因为建材连锁与超市等其他连锁业态的区别实在太大,不仅以前,现在乃至未来几年,这片土壤仍不具备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当建材分销渠道出现大的整合或变局、消费者装修习惯改变、传统经销渠道到了必须要升级到连锁经营的时候,建材连锁业态或许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
但这一切在2013年只能是个梦想。因此,建材连锁企业还是早点歇了比较好。
NO.13 大卖场不再独领风骚
由于外资零售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大多采用大卖场业态开山辟路,这一业态曾经引领了10余年的潮流,以至国内企业纷纷效仿。在最初时期,本土企业甚至连卖场布局都全盘克隆,细致到连地砖的规格大小都一模一样。
可惜,大卖场风光不再了。2013年,这一业态仍然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未来在三四线市场同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其在一二线城市被逐步边缘化的命运也基本注定。
从国美、苏宁及其他零售企业近两年关店更为频繁就可看出,租金已经迫使零售企业放弃效益不好的商业网点,而在未来,随着租金的不断上扬,零售企业尤其是以大卖场为业态的企业,极有可能被迫退出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向郊区转移。而一些专业连锁如家电等业态,传统的大店生存方式或将被淘汰。
一站式购物已经不能再成为吸引消费者的理由,大卖场嘈杂的环境、拥挤的人流、收银的漫长等待、服务质量的下降等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将顾客挡在门外。与此同时,真正融合便利与服务功能的社区商业将成为下一阶段的热点,就近、便利、物美价廉将成为老百姓消费的最佳选择。但至少截至目前,成功的社区商业企业还屈指可数,偶尔冒出来的也是昙花一现。究竟如何做好社区商业仍有待行业与企业的积极探索。
NO.14 线上线下融合前景不明
电商是个香饽饽吗?或许,更多是闻起来香,真正吃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儿。但如果没有这个饽饽,可能连闻香的机会都没有了——这或许是当前传统零售企业在面对电商业务时内心纠结的较为形象的比喻。
按理说,拥有线下实体渠道的零售企业,应该更具备开展线上业务的成熟条件,但现实是,还没有哪家传统零售商的线上业务称得上成功。就算是风头正劲的苏宁易购也同样如此。因为线上线下的融合是个大难题。
也正因为如此,传统零售商的触网速度也在放缓。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2009年及以前开设网络零售的14家,2010年31家,2011年52家,2012年59家,即2012年仅新增7家,较2011年新增的21家明显减少。这与宏观经济形势、零售企业的状况有直接联系,企业在网络零售方面的投入明显变得谨慎。
事实上,传统零售企业的线上业务服务能力也很初级,网络业务平台及设施也不都是建设完备,59家开展线上业务的零售企业中配送覆盖全国的为32个,占54%,而支持货到付款的企业为34个,也刚刚过半。说明大部分企业的网络零售业务仍然处探索或实验阶段。
2013年,网络零售仍将呈现两极分化,以苏宁易购为代表的传统零售企业的电商业务或许会有较大发展,但更多的企业只能是继续默默无闻,坐以待毙。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不要被线上业务迷惑了双眼,对于很多零售业态而言,为什么非得做电商?
NO.15 技术颠覆零售创新
没有了廉价人力、租金等优势,又面临四面夹击,零售商还能靠什么夺取未来?
通过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的优化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将是一个选择。而通过专业的解决方案,零售企业的人力成本完全可以在当前基础上降低2%~8%,这已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净利。
同时,电子价签、自助结账、RFID技术的全面应用将会加速普及,有些技术已经在一些卖场中出现,今年9月开业的安徽乐城生活广场是国内首家全面使用电子标签的超市。该超市还引入自助收银系统、全自动生鲜打包机等,迅速取得了日销售过百万的业绩,平均业绩也在40万元以上。
在卖场里进行技术上的全面创新也将会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能够利用技术设备解决问题的岗位,零售企业将不会再吝惜投入,因为技术设备的投入是一次性的,只是外加一部分维护费用,相较而言,比人力成本要低,且更可靠。不过,一些基层的岗位可能会因此而消失,这对于整体就业而言是个利空,但对于越来越难招聘到一线员工的零售业来说,倒未必是一件坏事。
NO.16 做强生鲜仍是王道
对超市而言,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最能聚客、也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客流的,依然首推生鲜。
2012年,一些区域性的企业,由于在生鲜上有独到之处,业绩远超同行。如地处安徽合肥的联佳超市两家面积在4000~6000平方米的大卖场,每天销售都在40万元以上,节假日就更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在合肥市内的一家其他商家并不好看的小店,面积为500平米左右,日销售额在8万元左右——在合肥,沃尔玛或家乐福的有些大卖场的日销售额也就十几万元。如果单从购物环境、陈列技术上看,联佳超市并无特别之处,但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生鲜,只有几家门店却全部生鲜自营,果蔬品类丰富、鲜度均优于农贸市场及其他卖场,价格甚至比批发市场都要便宜。
可以这么说,2013年,做强生鲜依旧是超市业态赢得发展的王道。生鲜经营能力强的企业,也会在复杂、萧条的消费市场中有着不俗的表现。当然,除了在品类上的新鲜、丰富及价格优势外,生鲜商品的绿色、安全都会让零售企业在2013年显示出更强的竞争能力。
NO.17 外资零售持续调整
“外资零售企业未来在中国市场的生存与拓展,需要更加谨慎、更加认真,否则,就有可能迎来‘黑色岁月’”——2011年底对2012年外资零售企业处境尴尬的预测果然一语成谶。
2012年,外资零售在中国市场过得很不如意,无论是Tesco和家乐福被传将退出中国,亦或是家得宝全面撤退,都无一不在显示中国市场已并非外资的风水宝地,外资巨头的杀伤力正在失效。
但这却并不能被视为外资零售在中国市场已经失败的信号。也不必过分渲染外资零售企业个别的闭店等失利现象,这只能表明外资零售在中国市场进入持续调整期,事实上从2011年就已经开始,这一年百思买关店在华所有门店,易买得门店打包出售,全家、罗森、喜士多等企业也相继关闭了其在中国大陆的一些门店。而2012年是这一调整的接力赛,2013年仍将持续。
各个企业、各个市场的情况都不一样,企业根据时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调整战略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个别外资零售企业的退出也不值得惊讶。与其热衷于其关店或退出传闻,不如关注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力度,其实一直没有减弱,调整只是为了更好地蓄势,外资零售企业远还没有到退出中国市场的时候。本土企业万不可轻敌,媒体也不要误导行业。
NO.18 资本热潮正渐消退
世事变化太快,几年前还极受青睐的连锁零售企业,对资本市场和投资者(VC/PE)的吸引力正在逐渐减少。这是因为,几年前当网络零售尚未风起云涌时,投资机构和证券市场普遍看好连锁零售题材。
不过,网络零售给传统零售在两年时间里造成的巨大冲击,让投资者觉得传统零售看不到未来,连锁概念已经失去了头顶上的神奇光环。越来越多的连锁零售企业遇阻上市路,同时零售企业对待证券市场的盲目热情也已回归理性。双方有意识的各自降温,让这轮涨了数年的资本热潮开始消退。
这并不难理解,从投资角度看,零售业对经济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医药、食品饮料等其他消费类行业,在经济繁荣期,零售收益会较好,但当经济衰退及缓慢复苏阶段,收益会就大打折扣。同时,上市已变成零售企业可选可不选的项目。当然,一些优秀的区域零售企业会继续往资本市场的终点进发。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零售企业在资本市场也相互举牌,茂业国际频频购进大商股份,银泰系仍想吞下鄂武商,同是IGA成员的永辉也在二级市场投资起了人人乐的股票,这表明未来企业间在资本和战略上的对接与合作将呈现更多形式。
NO.19 零供关系依然尴尬
2012年商务部等五部委对零售企业违规收取供应商费用的清理整顿,打破了零售关系逐步改善的现状。从初衷来说,这一行动是在供应商连番叫苦后,政府主管部门对零售行业的一次整顿的惩诫行动。
但这绝不是单方面的。就如某零售企业老总所言,支持相关部门要求零售商对供应商的收费明码标价。但应该是相互的,也希望供应商对零售商的商品供价明码标价,别搞“差别定价”、“渠道差异”、“地区差异”等。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也表示,零供关系不仅仅是零售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乱收费,强势的供应商、地产商也存在一些问题。
事实上,商务部给出的明确意见是,配送费、促销服务费等可以收取,只有信息费被明确不可收取。对于这次清理整顿,最急的反倒是供应商。一是零售商费用照常收取,但由于等待政府部门最终定性,2012年不签合同;二是零售商完全可通过允许收费的名目同样收费,供应商毫无办法。
况且,被“刁难”了近一年的零售商,有可能会在下一年里让供应商过得更加舒服吗?2013年,零供关系将继续尴尬,供应商的处境绝不会比“清理整顿”前更好。
NO.20 实体零售未来可期
在电商如火如荼、大有取代传统零售的当下,实体零售商的未来让人担忧。但这种担忧其实并无必要。
这是因为,电商不会也不可能全面取代传统零售,电商自身也会从2013年开始的几年内,迎来洗牌整合期。谁能笑到最后尚未可知。
同时,电商提供的仅是更便利的购物方式,目前来看无论从成本还是商品价格上都不占优势,而且绝对无法为消费者提供最佳的购物体验,因此,能够在体验式消费上有所创新的实体零售企业将会在未来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传统零售具备丰富的市场经验,尽管在电商领域虽然会有较长的摸索期,但随着电商行业的成熟及盈利模式的清晰,就算是慢走一步甚至几步,在这一领域依然会有所作为。
更重要的是,人类的天性就是喜欢轮回,消费习惯也同样如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人们对电商的购物方式厌倦之后——这种审美疲劳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一定会有所体现,消费者就会重新回归零售卖场,尽管这种现象不一定会在2013年就发生,但却是必然的发展过程。惟一需要传统零售企业做好的,是坚守并坚持在卖场环境、体验消费、营销方式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