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裂变?还是蜕化?
对于零售业而言,资本的面包似乎没有以前香甜,而从资本的角度看,零售业尤其是连锁零售企业的价值也正在变小,今年许多零售企业更是遭到了资本的抛弃。
然而,零售业的格局并不完全因资本而改变,更多的改变仍然是大环境的刺激以及企业本身的作为。分类而言,外资零售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渐退去,首次集体显现出了疲态;而内资零售方面,不管是黑马还是区域老大,也不约而同地放慢了速度,着重调整以及寻求新的增长点。
在调整的过程中,渠道下沉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如何开拓二三线市场,甚至四线城市,则是零售业能否度过此次 “寒冬”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未来,只有在创新和变革中找到方向!
股市大跌,创投跟着遭殃。
和股市一个节奏,2012年,中国VC/PE市场继续弥漫着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浓厚熊气,募资难度加大,投资退出不畅,收益大跌。
本来愁钱多投不出去的PE也正面临着募资难题。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共有235只PE完成募集,披露金额为388.58亿美元;但这一数据到2012年发生巨变,上半年PE募资金额大幅缩水,披露金额为52.14亿美元,同比减少77.1%,而这趋势还在继续。
PE恐慌
源头无水,众多找钱的企业也陷入了困境,其中就包括连锁业。“虽然很多企业缺钱,但烂项目根本没人看,大家都精明了许多。那些不太专注的,搞多元化的,我是不会投的。”PE界号称“王连锁”的王岑表示。
同时,PE那堪比卖白粉般的暴利正被挤干。和去年IPO退出平均回报7.22倍相比,上半年创投回报率逐月下降,5月只有1.99倍,成为创业板启动以来的月度低谷。
“2012年对投资方应该是相对比较利好的,资本市场的低迷,促使产业资本对企业价值的判断回归理性,期望值降低,现在估值泡沫被挤出,这个状态对投资方是很有利的。”投资界人士表示。
但问题是之前的A股虚假繁荣以及充足的私募资金所造成的项目估值的泡沫破裂了,而收益的下滑引发了连锁反应,LP(投资人)不干了,不再续资,MP(管理合伙人)和被投资企业的矛盾也尖锐起来了,逼着企业上市,让“纸上的繁荣”落袋才安心。
多年前,连锁企业备受资本青睐,但到了临门一脚才发现,原来在中国退出这么难,尤其是赶上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股市大跌。今年以来上市的连锁零售企业有红旗连锁、翠微股份,可谓少之又少,但有的创投还是有所收获,比如投资慈铭体检的王岑。
连锁难获资本青睐
在连锁零售领域,大家最早关注的是便利店和大型超市,在四五年以前投资方也对此兴趣浓厚,但是随着后来该业态在国内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渗透率的急剧提高而导致竞争加剧、利润率不断降低,新的投资就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像周黑鸭、慈铭体检等新的连锁形态。
但不可否认,连锁作为一种经营模式,对很多资本正丧失吸引力,这是因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提高连锁业的门槛。
众所周知,连锁业在财务和法律规范存在着很多硬伤,而且很多企业家族色彩浓厚,总部对加盟店的管控也非常不力,总部与加盟商是一种博弈而非合作关系,这严重影响了品牌发展。
“中国的很多连锁店加盟商,当得知你要把ERP软件装到他的电脑里,他马上就表示不加盟了。这很蹊跷,作为加盟店每天的销售额,为什么总部不能有知情权?因为这里面藏有猫腻——加盟商不想让总部控制真实的销售额,而且他会在加盟店卖无关产品。”王岑表示。
而最关键的问题是,连锁实体店经营这种模式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了,这是一个正在变平的世界,交易的手段正在变得多元化。专家预计,以后每花的一块钱都与互联网有关,而实体店已经不再重要。
其实,2011年下半年以来,连锁业上市门槛就被抬高了。当时证监会提高内地餐饮企业IPO门槛,将上市餐饮企业的年利润标准从3000万元提高至5000万元,直接导致小南国转身港交所、金钱豹上市受阻后出售股权。
“以后连锁企业上市会越来越难。如今,创业板已经明确不支持消费品企业上创业板。”业内人士表示。
捡钱的好事越来越少
日前,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一则公示信息引发了市场关注。该信息称,北京嘉和一品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拟在国内发行股票上市融资,已向该局申请上市环保核查,这也意味着,继天津狗不理集团、顺峰饮食酒店管理、广州酒家集团、净雅食品之后,又一家餐饮类企业即将开启A股上市之路。
但业界预言,嘉和一品在内地资本市场上市很难。这对逐利的创投来说不是好消息,公开资料显示,嘉和一品在2010年10月获得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涌铧投资两家风险投资公司的战略投资,注资金额近1亿元。2011年11月又从云峰基金完成了第二轮融资。有分析指出,红杉资本入股嘉和一品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奔着上市去的。
上述情况与已终止上市的俏江南类似。彼时,已有市场人士质疑俏江南迅速重启上市,可能受到鼎晖创投的压力所致。曾有风投人士表示:“俏江南年初被证监会否决了A股上市申请,鼎晖创投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投资至今无法退出,造成俏江南与鼎晖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大。”
目前来看,排队上市的连锁企业正越来越多,大家都在高位抛盘,上不了市的肯定会占多数,所以创业家和资本的矛盾正尖锐化。
说高位抛盘一点也不过分,成本上升,终端需求下滑,今年上半年连锁业面临着巨大困境,尤其是成本转移能力较弱的连锁企业。
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商场、超市等零售业态在经济增长放缓之际首先承压。长城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年初至今,商贸零售跌幅8.82%,表现弱于大盘。从年初至今,跌幅前五名的零售业上市公司分别是:吉峰农机(-48.41%)、爱施德(-42.94%)、天虹商场(-36.80%)、人人乐(-31.71%)、新华百货(-31.28%)。
“连锁企业近两年面临的问题,我认为主要不是产能过剩,而是成本的上升。今年我看到很多企业员工工资普涨30%。”王岑表示。
那些奔着上市去的风投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Pre—IPO这种从地上捡钱的好事正越来越少,能玩玩天使投资以及并购投资的才是风投中的高手,对高手来说,不存在所谓的高峰和低谷。
眼下,中国的零售业也有很多这样的机会。我国零售业以“跑马圈地”为主要方式的扩张第一阶段接近尾声,以并购为主、新建网点为辅“汰弱留强”式的第二阶段扩张已开启。
产业资本增持
金融资本恐慌之时,产业资本来了。
跌跌不休的股价给业绩已经止跌的零售公司带来了估值修复的机会。这时,产业资本来了。9月20日,一天之内,A股两家零售业上市公司同时得到股东增持。
汉商集团这一天公告称,湖北首富阎志及关联方卓尔控股对公司持股已超过10%。“自9月13日至18日,卓尔控股增持汉商集团1081.91万股,截至9月18日收盘卓尔控股累计持有汉商集团股份1382.80万股,占汉商集团总股本的7.92%”。
与此同时,东百集团也在同日公告称:“截至9月19日,公司第二大股东丰琪投资累计持有东百集团约3440.9万股,达到总股本的10.03%,构成二次举牌。丰琪投资表示,未来12个月内不排除继续增持”。
此外,中百集团、鄂武商等也受到了类似的礼遇。在产业资本看来,“零售业最坏的时代已经过去。”
申银万国9月20日发布的《零售行业研究报告》从数字上验证了这一点。报告显示,8月终端零售数据开始略有起色。网络购物对实体零售的野蛮冲击正在消退,线上线下步入差异化经营时代。零售商的模式转型方向渐渐明朗;实业资本的大量增持奠定了行业的估值底线;QE3的推出提升了CPI回升的预期,零售商经营环境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