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探本寻真 价值回归
——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十年成就综述
□ 本报记者 高瑞霞

  在河南省林州市风光秀丽的盘山公路上驰骋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位于深山区的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这里就是闻名全国的“扁担精神”发祥地。1946年7月,尹兴德、郭有恒、杨太凯和李林洹四个人靠着一根扁担、1821元冀南币以及农会分的五间石板房办起了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建社之初,供销合作社干部职工克服当地山势险峻、沟壑纵横的困难,每天肩挑货担、翻山串村,为群众供应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并收购农副产品。他们用扁担搭起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也成就了供销合作社“艰苦奋斗、勤俭办社、心系群众、诚实守信”的美名,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供销合作社人前进的榜样。

  如今来到石板岩,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山脚下“新合作便民超市”的醒目招牌,走进去,上千种商品归类摆设,陈列有序,当地百姓和外来游客需要的商品应有尽有。现代化的超市替代了扁担,但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扁担精神”却已经深深地烙刻在供销合作社人心中。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供销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加快了供销合作社的发展进程。同时,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也不断丰富着供销合作社文化的内涵。今年2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了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精神,即“为农、诚信、创业、合作”。这8个字是对供销合作社优良传统的继承,更是认真反思多年改革发展实践后的总结。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地位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在全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知名度、享誉度、影响力显著提高。特别是覆盖城乡的网络不仅成为供销合作社开展经营业务的资源,更成为供销合作社塑造形象与品牌的重要载体。供销合作社正彻底摆脱历史上留给人们的零散、陈旧、土气的社会印象,散发出蓬勃向上、开拓奋进的新气息,供销合作社文化正在逐渐成为引领推动供销合作社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成为促进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开拓创新 培育新型供销合作社文化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2006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了“文化兴社”的发展战略。《供销合作社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在构建合作社文化体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以中央全会决定的方式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2012年2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系统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意见》指出,新的形势下,供销合作社肩负着“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的重任,文化建设要围绕“坚持科学发展主题”、“坚持为农服务宗旨”,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供销合作社文化的感染力,进一步增强创新动力、激发创造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形成供销合作社文化独特的思想理念、组织架构、制度机制和运行风格、活动方式。

  在全国总社的号召下,各地供销合作社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化建设工作展开了全面的部署。

  江苏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提出了自己的发展口号——弘扬“四自”精神,即自作多情、自加压力、自找苦吃、自强不息。这四句话16个字,作为江苏省供销合作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全省供销合作社人浴火重生的精神支柱,也是连续四年获得全国总社综合业绩考评特等奖的重要精神力量。江苏省社每年都组织举办大型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为专业合作社与国内外大型超市对接搭建平台,践行为农服务原则。

  有些地方的供销合作社开始跳出自身发展框架,寻找新的发展点。他们参与到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谱出了“新曲”。河南省供销合作社连续多年联合省文化、旅游等部门举办“春满中原”商都民俗庙会;为展示湖南年货文化,创建“健康、安全、时尚、新颖、好玩、经济、实惠”的年货供应大市场,湖南省供销合作社联合商务、乡镇企业、食品行业等部门举办年货购物节,推出一大批具有湖南特色的产品吸引群众;陕西省供销合作社推动文化建设与茶叶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了“国之饮”的茶文化、“食为天、安为先”的有机食品文化研究,弘扬当地特色文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北京市供销合作社则抓住首都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契机,发展了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双丰收。


  分类推进 丰富供销合作社文化内容

  在政策的推动下,供销合作社的文化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和“三农”有着天然联系的供销合作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找到了用武之地。在“新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各地供销合作社开始与商务、民政、卫生、文化、体育等部门进行联合合作,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山东日照等地创办的综合服务社,在强化农资供应、日用品销售、农产品收购等经营性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公益性服务,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建农家书屋、卫生室、警务室以及保险、邮政、通讯业务代办点等,成为农村现代文明的窗口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甘肃省供销合作社积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支持联系村恢复重建村级经营服务网点,兴办专业合作社;青海省供销合作社开展“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活动,帮助示范村制定完善村庄建设规划;湖北省供销合作社以全省开展的“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为契机,联合省文化厅组织文艺团体深入到农村演出。

  2011年,全系统把提高效益放在转变方式的首位,要求社有企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健全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打造供销合作社的“百年老店”, 一批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在社有企业崛起的过程中,社有企业文化作为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各地社有企业严格按照《公司法》和企业《章程》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的运作行为,规范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让社企焕发出了拓展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潜能。

  2011年10月,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发布为文化建设新一轮高潮的到来打响了头一炮。紧接着,2012年1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2012·国际合作社年在中国”启动仪式,正式拉开了2012年文化建设的新序幕。全系统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社年”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5周年等契机,深入开展文化创建和各种宣传活动。辽宁、江苏、安徽、广东、重庆等20多个省区市供销合作社召开了专门会议、出台了专门文件,提出了加强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正式将加强文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推动。

  除此之外,全系统广泛开展了推广和规范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的活动,并打造一批合作社文化教育基地,做好全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与宣传工作,不断提高供销合作社文化的感染力。2012年7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工作者汇聚一堂,见证了供销合作社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广东省供销合作社则编印合作社知识宣传资料,制作供销合作社宣传片;河南省供销合作社把所有办公场所和经营网点都实现合作社规范标识的全覆盖,进一步扩大供销合作社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内容,也让人们加深了对供销合作社的了解。供销合作社正在人们心中树立起全新的形象。


  创新载体 宣扬供销合作社文化

  供销合作社一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这其中新闻宣传工作的作用功不可没。

  在计划经济时代,正是强有力的新闻宣传工作,使“供销社”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和口碑,使“扁担精神”和“背篓精神”成为供销合作社人引以为自豪的鲜艳旗帜,成为感召和激励几代供销合作社人兢兢业业服务“三农”、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

  作为供销合作社系统行业主流媒体的《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多次深入一线,报道了上海“青浦经验”、江苏“苏果经验”、河南林州模式等一批批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在基层始终不渝创新为农服务方式的典型,旗帜鲜明地为供销合作事业鼓与呼,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总社的战略部署通过宣传变成了全系统上下大胆改革、创新发展、拼搏进取的自觉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宣传工作的生产力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发动系统上下积极投身“二次创业”的重要阵地。

  2012年伊始,总社提出:“新闻媒体要成为供销合作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为此,《中华合作时报》深入基层,挖掘具有时代精神的新老行业典型,开展关于供销合作社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促进行业文化建设。今年3月13日起,《中华合作时报》推出了“行业楷模 时代风采”专题报道,记录新时期供销合作社人的无私奉献和为农服务风采。在2012年4月,《中华合作时报》设立了“合作社文化建设大家谈”专栏,在系统内掀起了一股“大家都来谈文化”的高潮。

  此外,各地供销合作社也开始在宣传上寻求突破。浙江省供销合作社积极建设“三网、两库、一微博”,创新载体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江西省供销合作社充分利用简报、网站、手机、宣传栏等,强化文化宣传;陕西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相关部门创办了农林科技卫视频道,开办“农村大市场”半小时栏目,为农民提供名特农副产品、农资商品的供求信息及政策咨询。

  在现阶段,新闻宣传工作开始在更多领域、更多区域当主角引领潮流,不断在宣传内容、宣传风格、宣传技巧、宣传形式方面力求创新和突破,这势必将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一个行业,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整个行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历经几十年发展的供销合作社文化,坚持为农服务宗旨,遵循合作社原则,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确立的宗旨、理念、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经得住时间和实践考验的先进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确立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定位,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的号角也已经吹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供销合作社迫切需要重视和加强改革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迫切需要将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迫切需要动员社会各界深化对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认识,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以创新的理论来指导创新的实践,这将会是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新课题。


见证者说

  浙江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  马柏伟

  在60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供销合作社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还孕育了弥足珍贵的合作社文化。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发挥合作社文化对干部职工的导向作用,对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对扩大供销合作社影响的传播作用,使之不断发扬光大,真正“化”为推动供销合作社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

  河南省林州市供销合作社主任 郝剑平  

  河南省林州市供销合作社是“扁担精神”的发源地。60多年来,不管政治气候怎么变幻,市场形势怎么变革,都坚持做到了“扁担精神”没有丢,“为农服务”宗旨没有变,市场阵地没有萎缩,职工队伍没有散,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进取精神和科学发展的强大态势。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一以贯之的传承发扬“扁担精神”,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的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攻难克坚,所向披靡。  

  福建省古田县供销合作社主任  林绍送

  近年来,古田县供销合作社紧抓合作文化建设,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以软实力促进硬实力,不断推动改革和发展。古田县社紧紧围绕“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紧抓农村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中心建设等主题,打出合作文化这张牌,吸引社会资金进行资产改造,创造了古田县社“以产换产、改造资产、以地置产、引资置产、盘产置产和联合置产”的六种资产改造模式,增强了县社发展的硬实力。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