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茶馆业亟待突破瓶颈
茶馆业目前已成为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个有力增长点。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全国目前约有6万—7万家茶馆,大多分布在京沪杭等一线城市,其中仅北京就存在近5000家不同形式、规模以及特色的茶馆。中国茶馆业现在容纳的从业人员有250万人,每年创造的产值约为300亿元。茶馆业发展至今已是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军,为古老茶文化的复兴贡献了重要力量。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中国茶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茶馆业也到了进一步开拓升级的关头。日前,在河北省迁西县召开的第三届京津冀茶馆经营管理论坛上,中国茶馆业的未来发展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会议认为,原来经营业态中的一些方式和理念,已对茶馆生存和未来发展形成制约。目前国内茶馆90%左右的营业额都来自茶水收入。未来必须改变这个利润构成,挖掘新的增长空间,达到一半以上的利润来自各种各样的衍生项目。这方面可借鉴的做法很多,可以推出各种主题的茶会沙龙;针对不同公司和商务人群的需要,提供与其相适应的会务场所,并在细节上全程优化;可以针对茶相关产业链的产品重新设计茶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集交流、收藏、拍卖于一体的圈子会所……总之,未来的中国茶馆有巨大的发展可能,等待行业去探索。
茶馆业学会向管理要效益
茶馆业要做到出彩,就一定要在内功的修炼上下功夫,在管理上要有章可循,操作时要有可标准化的体系,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北京和静园茶人会馆的负责人王琼表示:“我们在实际的运营探索中,建立起了企业内部的六套系统,即卫生、服务、出品、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与财务管理。这六套系统完整有效地构建起了和静园的管理脉络。
王琼认为,在茶艺馆内部建立严格的卫生标准并坚持执行,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而茶艺馆内陈设的家具、茶具、餐具、以至员工的整洁发式、标准化的仪容仪表等无数细节都可以影响、甚至最终决定客人的消费体验。在这方面,和静园的管理层深深意识到,对员工的情商培养与服务技能培训同等重要。所以在北京和静园会馆,设立了周一感恩例会——员工在会上用心感谢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和客人;周五举办“和静园茶人时间”茶会,管理层通过不同的主题与员工探讨各自的收获与感悟;此外还用“和静通圆”板报栏目传递开悟美文、传导企业精神。在沈阳和静园茶艺馆,则开办了为期一年的广播电台专题栏目,通过心智、茶修等主题讲座影响员工的面貌;而倡导感恩、学习的《榜样周刊》和每个季度的《和静园茶人小语》、国学讲座等等文化活动,都实际践行着和静园对每个员工的关注。
茶馆业经营必须百花齐放
那么在经营方向上,茶馆业该如何进行拓宽呢?北京大碗茶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老舍茶馆总经理尹智君分析了茶馆业正面临的三大挑战,慢文化要对接快生活、老行业要Hold住新生代、大投入要破解小产出。近年来中国茶产业发展势头加快,反观国内的茶馆业,却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低、布局分散、地域性强等“顽疾”,年营业额在千万元级的茶馆企业屈指可数。这造成了茶馆业在中国茶产业中的话语权缺失,控制力降低,正逐渐被边缘化。
尹智君认为,要改变目前中国茶馆业的现状,一定要善于跨界合作,借力发展。茶馆业者不能把眼光局限在业内,要在经营模式、产品服务、营销宣传等多方面实现突破,比如要借力政府的扶持政策;再比如要整合社会的优质资源,无论是金融机构、地产企业、广告公关公司、品牌顾问公司、产品设计公司,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帮助,都应大胆接触、寻求合作。
她以老舍茶馆的发展历程作了生动说明,这家以二分钱大碗茶起步,创办于1988年的企业,发展到现在共有5000多平方米的经营面积,设有涵盖餐、茶、戏、礼四大业态的7个经营场所,实现了茶馆产业链的多级覆盖;同时常年举办老二分大碗茶摊、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戏迷乐京剧票房、北京旅游咨询中心等四大公益项目。在品牌宣传方面,老舍茶馆曾先后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多家大中专院校宣传推广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和茶文化;曾策划推出青少年传统文化体验日活动,让孩子们逛茶馆、听民俗、学茶艺、品小吃、看节目,为青少年素质教育提供阵地。在营销推广方面,老舍茶馆则结合当今网络化的趋势,推出了老舍茶馆新浪官方微博和粉丝互动,大打温情牌、时尚牌;同时以老舍茶馆官方天猫店,打通了电子商务平台,开启老舍茶馆自有品牌“老尹记”茶礼的全新营销格局。
在论坛上,一些专家和茶馆业负责人均表示有信心推动中国茶馆业的转型升级:一直以来传统范儿十足的茶馆行业,必将变身为商机无穷的创意产业,同时业内也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抱团形成联盟。中国茶馆业即将迎来一个千亿元级的时代,诞生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企业。那么,究竟何种业态的茶馆未来将成为这个行业的标杆,又有哪些茶馆能依靠“小而美”、“特而精”或者“优而创”的独特发展路线,赢得自己的市场席位呢?这种种的猜想,有待茶馆业今后的探索实践、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