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2年11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文化,植根于大地
——访安化县文化局局长罗艳群
□ 李娇龙

  千两茶包装第三层篾篓。
  包装灌茶。

  提起茶文化,想必那灵动的芊芊玉手,温婉着舞蹈在指间的青花瓷杯,一位位清莹美丽的茶艺女子会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浮现,袅袅筝曲若隐若现,静寂和雅,清逸逍遥,洗涤尘心,茶文化一直以来端坐于“阳春白雪”之巅,虽多有灵魂升腾之感,却少了人间烟火之味。文化,须植根于大地。在安化县文化局局长罗艳群策划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千两茶踩制技艺展演”中,我们听到了来自大地深处的“号子”声,看到了热潮澎湃的“踩茶”舞,原生态的展演让我们对茶文化有了耳目一新的认知,“非遗”茶韵伴随着泥土的芬芳向我们迎面扑来。

  神秘安化风烟古,黑茶之乡多奇谈。安化黑茶因产自中国湖南安化县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名茶之一,上个世纪50年代曾一度绝产,以至于默默无名,2010年,湖南黑茶走进中国上海世博会,成为中国世博会十大名茶之一。安化黑茶再度走进茶人的视野,成为茶人的新宠,其特色的千两茶更是堪称一绝,就是每支茶叶净含量约合老秤1000两而得名(约73斤)。2008年,国家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其中,里边就包括湖南省安化县千两茶制作技艺、益阳市茯砖茶制作技艺。据史料记载:“安化千两茶(又称花卷茶)”最早出现在清朝同治年间,千两茶制作工艺独特,采用正宗上等安化黑毛茶原料,经蒸、踩、捆、压等数十道工序加工而成,其形如柱,老秤重一千两(约合36.25公斤),俗称“千两茶”。千两茶制作技艺为安化所独有,2010年5月底,罗艳群接到政府相关领导的通知,组织编排一个节目,展示安化千两茶踩制技艺,要于6月中旬在北京首届中国农民文化艺术节上展演。“时间非常紧迫,当晚我急得睡不着,排练节目,不仅需要时间、资金,更需要作品、演员,我到哪儿去弄作品上哪儿找演员呢?这可是进京城表演啊”,罗艳群告诉记者,“忽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茶农踩茶的号子声,于是我决定将我去年创作的《安化千两茶号子》进行改编,请真正的安化茶农进京表演”。让罗艳群没想到的是,这个表演获得非常大的成功,各级领导鼓励赞赏,场馆内人群云集,新闻联播第一时间播报,还被提出要进军春晚……

  制作千两茶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安化千两茶,长165厘米,柱径25厘米,重37.25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食品,犹如擎天一柱。 千两茶一般由六七个壮劳动力进行踩制,因为劳动强度大,并且要步调一致,所以在踩制的过程中产生了劳动号子声。踩茶得用上大杠、小杠和大锤,所以,踩制千两茶的汉子,常被人称作“杠爷”。制作千两茶有很多工序,踩、压只是最后一道工序,这道工序将千两茶的包装和加工同时完成,需一个小时左右。因此不可能完全照搬传统的踩制程序去向众人展示。“为了增强我们踩制技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我们在天植坊茶厂只挑选了4位真杠爷,其他3位是我在文化馆挑选的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小伙子。《安化千两茶踩茶号子》,粗犷豪放的声音在展厅回荡,尽显大山汉子的无穷魅力,引来许多人的关注。”

  “压起来咧——把杠抬呀;重些几压咧——慢些几滚呀;小杠要绞匀咧——捆篾撒锁紧呀;压一轮咧——滚一轮呀;哦哦里喂耶——喂喂里哦呀……”在“安化千两茶踩制技艺展演”之前,茶文化的传播推广多是采用茶艺表演,是冲泡饮茶阶段的茶文化演绎和展示,也是中国文化中和温婉、超然雅逸一面的展示。但是这种来自制茶一线的原始古朴的茶文化演绎,却向人们揭开了茶那天然醇韵的一面,一位位坚韧不拔、铿锵有力,充满无穷生命气息的大山汉子仿佛把我们带回到天地之间那一片生机盎然的茶园,聆听大地深处的回响,呼吸着历史深处的醇香,是采制茶阶段的茶文化演绎和展示,也是中国文化自强不息、厚重深远一面的展示。不但是“安化千两茶”的成功,“自此,各种文艺汇演、茶博会等有关茶文化的表演都被注入了新的生机,开辟了注重采制茶叶这一面的挖掘、创作和表演,采茶舞、采茶歌源源不断,不但是‘非遗’魅力的绽放,更是茶文化创意的突破”。

  “压好了三轮再来一轮呀;高马二溪、鸦雀坪呀;火焙黑茶出了名呀;边江对门是桥亭呀;踩制花卷归刘姓呀;边江刘姓踩花卷呀;公公传崽崽传孙呀;哦哦里喂耶——喂喂里哦呀……”古朴真挚、谐和有力的踩茶号子声穿越了时空,穿梭了一代又一代,公公传崽崽传孙,传出了千百年的世界名茶,也再一次鉴证了——文化的力量,在植根于大地。

 

  千两茶制作工艺:

  千两茶生产工艺十分复杂,全程有23道工序。千两茶的生产在原料选择上需经筛制,拣剔、整形、拼堆程序,在加工上需经其绞、压、跺、滚、锤工艺,最后形成长约1.5米、直径为0.2米左右的圆柱体,置于晾架上,经夏秋季节50天左右的日晒夜露(不能淋雨),在自然条件催化下,自行发酵、干燥,进入长期陈放期。

  人工选茶      蒸汽蒸原料      包装灌茶      木棒压茶  

  人工滚茶      木槌打茶         露天晾茶      自然存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