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几天前,一位朋友来家里喝茶,带了一位物理学家兼哲学家来。这位读书读到博士后的物理达人,花了4个多小时的时间不间断地给我们讲“波粒二象性”,讲经典力学和微积分。当他不讲时,大家也都不做声,只剩下蜂蜜槌在玻璃壶里搅拌时的叮叮声。物理学家说,这也是一个经典的力学经验,然而他又轻轻地说,真理,多少人穷尽一生努力追寻,其实它不在别处,在语言里就可以得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去,无须向别处找寻,当向自己发问,那正是哲学的开始。于是物理学家兼哲学家喝完了杯中之茶,轻轻叹了一口气:“就像是,就像一首诗歌。”
在人类漫长而多彩的茶文化史中,茶与人的关系既亲密又奇异。它既是一种日常饮品,又被人赋予不同凡响的精神含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都对茶有不同的认识和应用。仅从中国而言,茶文化的嬗变史本身就是一首诗歌。今天,让我们走进茶诗的世界,感受先人对茶的情感与歌咏。
最早的茶诗
我国记于文本的、最早的茶诗出现在魏晋时期。唐以前,有文字记载的,与茶有关的诗歌仅存四首。晋代孙楚的《出歌》是现存最早的茶诗,其全文如下:
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
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
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桔木兰出高。
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这篇近似民谣的短篇歌体诗,就像一部古代文字版的《舌尖上的中国》,分别讲明各种风物出自何处。“姜桂茶荈出巴蜀”之句,证明了在晋代,四川是茶叶的出产和集散地,同时唐以前茶叶的煮饮多以热汤覆之,葱姜桔子芼之的饮法,与巴蜀潮湿的气候和本地特产有关。
跟孙楚同样证明巴蜀地区为最早茶叶产地及茶文化发源地的,乃是西晋的张载及他的诗作《登成都白菟楼》:
重城结曲阿,飞字起层楼。
累栋出云表,蛲蘖临太虚。
高轩起朱扉,迥望畅八隅。
西瞻岷山岭,嵯峨似荆巫。
蹲鸱蔽地生,原陨殖嘉蔬。
虽遇尧汤世,民食恒有余。
郁郁小城中,岌岌百族居。
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
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
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
披林采秋桔,临江钓青鱼。
黑子过龙醢,果馔腧蟹婿。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作者站在成都白菟楼上远望,眼中尽收川西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思忆先人,发慨古之叹。诗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之句,说明在当时蜀地的茶已在贵族和上流社会中流行,并且向周边地区传播。颇为励志的是,全诗结于“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告诫后人不可沉溺于富贵安乐的生活。
与孙楚平实的叙述和张载忧患的胸怀不同,左思的《娇女诗》则展现了一幅活泼生动的小儿女煮茶图:
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
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
鬓发覆广额,双耳似连璧。
明朝弄梳台,黛眉类扫迹。
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
娇语若连琐,忿速乃明劃。
握笔利彤管,篆刻未期益。
执书爱绨素,诵习矜所获。
其姊字惠芳,面目粲如画。
轻妆喜楼边,临镜忘纺织。
举觯拟京兆,立的成复易。
玩弄眉颊间,剧兼机杼役。
从容好赵舞,延袖象飞翮。
上下弦柱际,文史辄卷襞。
顾眄屏风画,如见已指摘。
丹青日尘暗,明义为隐赜。
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
红葩缀紫蒂,萍实骤抵掷。
贪华风雨中,眒忽数百适。
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累积。
并心注肴馔,端坐理盘槅。
翰墨戢函案,相与数离逖。
动为垆钲屈,屣履任之适。
止为荼菽据,吹吁对鼎铄。
脂腻漫白袖,烟薰染阿锡。
衣被皆重地,难与沉水碧。
任其孺子意,羞受长者责。
瞥闻当与杖,掩泪俱向壁。
诗中“止为荼菽据,吹吁对鼎铄”之句,描画作者的两个小女儿学着大人模样煮茶,又等不得水慢慢开,鼓着腮向鼎下吹火的生趣场面。这几句记载当时茶事的诗歌,被茶圣陆羽记载入《茶经·七之事》,做为茶事源流的佐证。
南宋的短命诗人王微则将茶写入闺怨,他的杂诗二首之一,描写了一位丈夫远在沙场生死未卜的采桑妇人。这首悲切的闺怨诗,描绘了一幅孤独寂寥的思夫情景,历历在目的回忆,眼前空荡荡的房屋,无不使人黯然神伤。然而诗句的结尾笔锋一转“待君竟不归,收颜今就槚”又来了个华丽的转身,充满哀怨的“采桑女”放下思忆与悲痛,面对现实,将情怀寄于茶事,可谓古来闺怨独饮者第一人。原诗为:
桑妾独何怀,倾筐未盈把。
自言悲苦多,排却不肯舍。
妾悲叵陈诉,填尤不销冶。
寒雁归所从,半涂失凭假。
壮情抃驱驰,猛气捍朝社。
常怀云汉渐,常欲复周雅。
重名好铭勒,轻躯愿图写。
万里度沙漠,悬师蹈朔野。
传闻兵失利,不见来归者。
奚处埋旍麾,何处丧车马。
拊心悼恭人,零泪覆面下。
徒谓久别季,不见长孤寡。
寂寂掩高门,寥寥空广厦。
待君竟不归,收颜今就槚。
盛唐繁灿茶与诗
唐代茶事盛行,故而留传许多无法比肩的诗歌。茶人多爱诗,诗人多饮茶,所以唐代的茶诗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的。
唐代说茶,说诗,不得不说李白。诗仙李白撰写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被誉为“古来咏茶第一诗”。这个评语并不仅仅是因为诗仙优美的词藻,还有在诗中,李白记载了唐时的名茶——产于荆州玉泉寺的“仙人掌”茶。而且抛开文学价值,其文献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原诗并序如下:
余闻荆州玉泉寺近清溪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其中有白蝙蝠,大如鸦。按《仙经》,蝙蝠一名仙鼠,千岁之后,体白如雪,栖则倒悬,盖饮乳水而长生也。其水边处处有茗草罗生,枝叶如碧玉。惟玉泉真公常采而饮之,年八十余岁,颜色如桃李。而此茗清香滑熟,异于他者,所以能还童振枯,扶人寿也。余游金陵,见宗僧中孚,示余茶数十片,拳然重叠,其状如手,号为“仙人掌茶”。盖新出乎玉泉之山,旷古未觌。因持之见遗,兼赠诗,要余答之,遂有此作。后之高僧大隐,知仙人掌茶发乎中孚禅子及青莲居士李白也。
常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如白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