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2年11月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农村的“支付革命”

本报首席记者 蔡 靓 通讯员 韩满国 冯 薇 文/图

  图为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与广西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联合主办的“支付结算知识乡村行”业务宣传推广活动现场。

  银行卡、ATM机、POS机、自助服务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构建起了农村地区的非现金支付渠道体系

  非现金支付方式正成为农村地区不可或缺的角色。

  10月31日下午,在中越边境做被褥生意的姬女士拿着一张小纸条来到广西凭祥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浦寨分社。纸条上写着8300元和一个账号,“11月中旬(销售)旺季就到了,我得给江苏南通的厂家打点儿货款,备好货。”姬女士说。

  “我来这边做生意两年多了,十天半月汇一次货款,都是来信用社办理。”姬女士告诉记者,认准了信用社的原因是“农信银快汇”业务“实时到账、安全方便”。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广东省汛洲岛上,2700多位居民正因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入驻兴奋不已。

  在汛洲村中心最热闹的集市里,“广东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设于全岛唯一的商店中。通过一台小小的POS机,岛上的居民可以消费、转账,还能取现。此前,他们需要乘船出岛、坐车辗转20多公里才能到达金融网点办理这些业务。

  当前,越来越多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进入了农村地区居民的视野。银行卡、ATM机、POS机、自助服务终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构建起了农村地区的非现金支付渠道体系,引发了一场新农村的“支付革命”。

  

  业务量迅速增长的背后,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支付渠道的不断创新。

  渠道创新

  曾经,刷一下银行卡,就能即时转账给远方的亲人或是提取现钞……这些在都市人眼里再平常不过的事,对不少农村地区的居民来说,却是一种“奢侈”。他们只能把打工赚的钱揣在包里带回家,或是骑车数十里地,来到镇上的银行网点给远在外地上学的孩子打生活费。

  这是农村地区支付手段不够通达便利的一个缩影。

  随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科技实力的增强,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搭建的农村支付渠道的畅通,偏远地区的农民享受到了从前难以想象的便捷金融服务。

  据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农信银中心”)数据显示,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通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办理的各类支付结算业务量增长势头迅猛:2006年业务量为96万笔,清算资金115亿元;而今年1-9月,业务量达到6169.47万笔,清算资金14588.62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64倍、126倍。

  业务量迅速增长的背后,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支付渠道的不断创新。

  农村经济正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以产业化、规模化等为特征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支付结算服务提出多样化的要求。同时,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个人经济活动日趋活跃,促使农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需求也在增加。

  在此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推出了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ATM机、POS机、自助服务终端等现代化机具纷纷投入使用,农村地区的非现金支付体系初步形成。

  这一体系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了更多安全便利的金融服务,有效改善了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拓宽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服务模式和服务渠道,降低其运营成本,减轻了营业网点柜台工作压力。

  据农信银中心相关负责人称,截至2012年9月末,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布放农信通自助金融服务终端共计87847台。今年前3季度,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的特约商户应用农信通自助金融服务终端办理业务458.48万笔,金额2028.88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12.23%和166.93%。

  根据行业平均水平,这些业务相当于1000多名柜员1个月的工作量。

  

  引导农村客户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农信银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

  支付方式引领

  支付渠道的畅通与不断创新,让农村地区的居民有了更多非现金支付方式的选择。不过,对于一些农户来说,改变从前的现金支付习惯并不容易。

  东部地区一位农信社的工作人员表示,农村居民长期以来习惯于使用现金结算,比较直观,看得见,摸得着,用得放心,农民普遍乐于接受。他们对非现金结算了解不多,对使用这一结算方式接受较慢。

  引导农村客户使用非现金支付方式,因此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以及农信银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

  10月31日上午,在广西凭祥农贸市场卖鞋袜的黎老板对眼前的生意有些心不在焉。不远处的市场大门外,一场名为“支付结算知识乡村行”的业务宣传推广活动正在进行。歌舞节目中,穿插着关于金融支付结算知识的问答,好不热闹。黎老板的注意力几乎完全被活动吸引了过去,旁边有人连问了两遍“这袜子多少钱一双”她才作答。

  “原来农信社的转账费用这么便宜,还能实时到账。”黎老板盘算着,要到农信社办张卡,方便以后给温州的供货商转账货款,“最好再安装一个农信社的自助服务终端,既能转货款,又能收款。”

  据“支付结算知识乡村行”活动主办方——农信银中心副总裁尤进伦介绍,这次活动旨在通过“文艺表演+互动问答+现场咨询”这种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广大农村百姓普及金融支付结算知识,培养农村居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习惯,让农民充分享受到普惠金融的好处。

  此前,“支付结算知识乡村行”活动已陆续在河北、吉林、黑龙江、山东等省份的农村乡镇地区开展。不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通过组织巡回支付结算培训、到集贸市场开展咨询和发放宣传资料、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让支付知识走进了农家院,帮助农民接受和学会了使用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

  现代支付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现金结算方式,成为农村地区居民的“新宠”。

  

  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作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遇到了一些现实困境。

  难题待解

  现代支付方式为农村地区的居民带来了诸多便利之处,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作中也遇到了一些现实困境。

  由于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还不高,农村支付结算单笔金额一般都比较小,相对而言结算手续费偏高。为了推广非现金支付手段,不少农村信用社做起了“赔本买卖”,为农村地区的居民部分甚至全额补贴手续费。

  “主要是农村地区通讯费用较高,而通讯部门并未给出优惠。”北方某省级联社银行卡中心主任介绍,当地农村地区的居民在办理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时,习惯先查询余额,再办理取款,之后再查询一次余额,因此将产生3笔通讯费用,这些费用都由农信社承担了。

  目前该省农信社已办理28万笔此类业务,补贴的通讯费已达几十万元。

  而为了避免转账手续费、跨行交易手续费等费用让农民对手机银行“望而却步”,东部沿海某省农村信用社对手机银行转账业务每笔补贴2.2元的手续费。

  “业务量越大,赔的越多。我们主要是为了履行社会责任,让农民享受更多、更便利的金融服务。”该省联社科技部一位工作人员说。

  更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头痛”的,是一些通讯商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歧视”。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代理收取电费,但代理收取手机费、电话费的合作一直没谈下来。”前述东部沿海某省联社科技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通讯商“瞧不上”农信社这类“小银行”,“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还需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