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的数据统计,2010年1月~2012年6月商务部监测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分业态(百货店、超市、专业店)销售增速变化情况如下:
2010年1~2月百货店、超市、专业店累计同比增速分别为20%、8.3%、22.1%;其中,专业店为最高,此种情况持续到2010年9月(百货店/19%,超市/14.1%,专业店/19.1%);此后,专业店累计同比增速经过三个月的胶着,最终被百货店赶超,自2011年4月被超市赶超,连续15个月位于三大业态之末,且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在2012年1月出现累计同比增速为负(-0.8%;同期:百货店/16.8%,超市/19.8%)的情况。直至2012年6月,专业店在三大业态(百货/9.6%,超市/8.1%,专业店/6.3%)垫底的局面仍未改观,而且好转的可能性极小。
专业店的困境
事实证明,经济繁荣期,专业店自立门户,从大市场、百货店、超市等综合型批零体系从脱离,是有机会,也是有可能,并且最终证明是“成功”的。然而另外一个即将被证明的问题是:经济衰退期,随着消费者需求抑制,市场规模的萎缩,经营成本的上升,门店集客力的下降,单店效益的滑坡,包括家电、建材、家居等或许要经历“分久必合”的回归。最起码,作为一种独立的子业态,如家电连锁、手机连锁、IT连锁、家居连锁等专业连锁,其专业店门店数量将面临大幅萎缩之势,关店数量大于开店数量,店铺总数锐减或许将成为上述专业连锁业态未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主流特征。
那么,专业店必死无疑吗?真的会快速萎缩,并最终消失吗?我的答案是:有可能,但未必。那么专业店的不死之道又如何呢?在我看来,无非有三:
瘦身求生
市场生长期,开店是唯一主题。市场衰退期,要执行的则是“保店、关店、开店”三大主题,其中:除非区位特别好,租金特别低,客流特别大,前景特别好的“非开不可”的店外,决不再开垃圾店将成为新开店的第一原则。然而,相信大多数企业家及高管,尤其是“轰轰烈烈开新店,羞羞答答关老店”以“开店为乐,店多为荣;赚钱其次,圈钱第一”的上市或准备上市公司绝对不认可我这一观点。但事实将告诉我们,10年盲目扩张期,所签下的“房租高、区位差、客流少、效益差”的垃圾店,面对房东涨租的要求,谁也不敢轻易续签。而有些连续亏损2年以上门店,无论房租到期与否,即便赔上违约金,也要忍痛关之的垃圾店也将越来越多。
店死企业生,善取势者活,减法时代,瘦身求生,此专业店不死之道其一也。
扎堆而活
专业店的生与死,并不取决于公司规模、商品价格、营业面积,而取决于顾客来店的距离。对于大多数顾客而言,步行50米(约80步)已经觉得很远,很累了。所以,我认为在零售业界尤其是专业店的立地而言,“五十步”是有资格有理由“笑百步”的。尤其是在网购倒逼背景下,随着消费紧缩,销售下滑,效益转差,广宣缩减,非核心门店专业店的集客力,不再取决于价格,而取决于顾客来店的距离,即:其需支出的时间、体力及交通成本。以致于我固执地认为:专业店的生存之道,要么在综合体(或综合市场)里扎堆式生存,要么在核心商圈的黄金点开设(但日益高涨的高房租,高租售比(房租上涨、销售下滑导致)将成为其不堪承受之重),否则必亏无疑,必关无疑,必死无疑。
死而后生
就专业店业态来说还有一个问题,门店数量过多,企业数量也过多。所以未来2~3年内甚至更长时间,门店数量减少的同时,企业数量减少即行业整合加速也将成为主流特征。
个人认为,并购或被并购,取决于市场无形之手,而并非单纯的企业家意志,让生命在另一个生命体里延续,企业家或公司高管失去的是权势,而企业则可免破产倒闭之虞,对于顾客,对于员工,对于社会,都是堪称“伟大”的壮举。死而后生,此不死之道之三也。
最后,世事难料,顺势者生,逆势者亡。面对生与死的抉择,希望我们的企业家及企业高管都能够做到“去浮戒躁,审慎践行;逐本务实,绝地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