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2年11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


  本报讯 11月1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要事来部署,作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推进,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问题来解决,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保障措施,提高建设水平,为农业再夺丰收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回良玉指出,当前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多、薄弱环节多、积累矛盾多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的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要求越来越高、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回良玉强调,搞好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要以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针对当前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着力抓好水毁灾毁工程修复、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水灌溉技术普及推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建设管理,着力营造氛围,奋力开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局面。

  (农 闻)

  链接

  基层水利状况堪忧  小型工程仍需加强

  在19日举行的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会议上,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去冬今春全国累计完成投资2924.9亿元,较上年增长35.2%;而今冬明春的投资量将继续增长,增长的幅度为15%,总投资额将达到3364亿元左右。

  自2011年促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列入中央一号文件后,两年来,全国关于该方面的投资大幅增长。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一大批水利骨干工程、农田水利设施和饮水安全工程等,基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形成了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发展格局,构建了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制度框架和节水型社会的建设雏形。但与此同时基层水利状况仍然堪忧。“基层的水利建设人才流失和人员待遇之差触目惊心,如果这一现状不得到根本扭转,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至少在乡镇所这一级别,会岌岌可危,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于法稳说。

  在投资增加的同时,基层却匮乏,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表示,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是大部分水利资金投在了大中型工程,投到小型工程尤其是农村“最后一公里”的末级渠系的微乎其微。而这些“毛细血管”才真正关系到灌区的灌溉率和粮食的收成,对农田及时储水排水、减轻旱涝至关重要。水利资金投向偏重大中型工程,后果之一就是基层水利工程人员极度缺乏。于法稳看来,农村水利建设就是一个钱从何处来,人往何处去的问题。据他在山东、黑龙江调查发现,一些县的水利工作人员收入低得尴尬。而收入太低的原因,部分在于一些地方水政部门让灌区“自生自灭”、“自负盈亏”、“自筹自支”,也就是说,上级水政部门不发费用,这些灌区只能通过收税费来覆盖花销,其中最大花销当然是员工工资福利。然而,灌区“创收”又碰到两大问题:一是水费收不上来,“很多农民本来因为粮价太低种粮积极性又不高,再加上近年来国家取消农业税,给农民各种补贴,农民觉得水政人员收取水费于理无据。”于法稳调查发现,大部分灌区的水费收取率仅能达到70%-75%,低的甚至只有40%。二是水费的收取标准太低,于法稳称,黑龙江某县的水费每亩每年才20块钱,执行的是1997年物价部门标准,而灌区水政部门实际核算每亩每年管护成本需要七八十元,“入不敷出”现象存在。

  (于 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