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到12日,“第十一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此次年会会期与党的十八大会期叠加。因此,出席年会的我国物流业产学研和媒体各界怀着激动的心情,结合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精神,认真研讨了十八大报告给农村物流和整个物流业带来的历史性的推动和影响。
专家们认为,十八大将对我国农村物流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专家们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等,因此,农副产品物流、冷链物流、农资物流、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将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与此相适应,农村物流在理论探索、政策研究、规划设计、人才培养、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方面,都会为积极适应大环境发展需要而获得快速发展。二是现代农业经营服务体系将会得到快速发展和完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是以物流、信息、技术、装备为载体的经营服务网络,是农村物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和完善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三是绿色物流将成为农村物流的主旋律。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成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建设一道,成为“五位一体”整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由此,作为循环经济重要内容的再生资源物流将会迎来规模提升和内涵拓展的双重发展机遇。农副产品物流、农资物流、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的发展都将在绿色物流的旗帜下快速提升和推进。四是城乡一体化物流将成为农村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物流是农村物流的发展归宿,农资物流、农村日用消费品物流是工业品下乡的产物,农副产品物流、农村再生资源物流是农村产品进城的结果。工农业产品在城乡间的流通是农村物流的基本功能,是城乡物流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今后,发展农村物流要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的要求,自觉地把农村物流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之中,这是农村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物流拓展在城市的发展空间。
结合学习和对照十八大报告精神,与会专家对我国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专家们指出,首先,农产品物流和冷链物流研究不要走入误区。比如,提到农产品,就说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这是很片面的。农产品种类繁多,并不是都需要冷链物流。相当多的粮食、可活体运输的畜禽、一部分块茎类蔬菜和大部分坚果等,都不一定需要冷链,有些只需要在个别环节冷冻冷藏即可。真正需要冷链的是在特殊气候下的部分奶、蛋、肉、菜(主要是叶菜)和加工食品等。冷链推高农产品成本,我们的宣传、研究,应当有清醒认识,不要误导舆论。其次,农产品价格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物流界应正确认识和引导。农产品价格一上涨,不少人就说是流通环节多,说是各个环节轮番加价而导致价格上涨,那么,另一种现象是农产品丰收了,“菜贱伤农”,这时流通环节事多了还是少了?这时,物流业界包括研究、宣传等方面,很少有人在对流通环节提出质疑。物价上涨,流通环节罪大恶极,菜谷贱伤农,流通环节毫无责任。这种研究、宣传状况是是相当肤浅的,也极不正常的。再次,农产品物流成本研究,有人把乱收费、乱罚款都算作物流成本,这是不恰当、不科学的。有许多问题是管理方面的问题,以偏颇之见得出结论,结果扰乱了整个社会的视听。还有,农副产品流通方式多种多样,我们目前研究范畴却相对狭小。研究结果既不能说明问题,也无法为政策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都是必须大力改变和矫正的。与会者达成了高度共识:必须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积极改进和进一步推动我国物流业界各方面的工作。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在分析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形势时指出,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物流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物流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物流实践的发展,为学术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比如,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基础理论问题;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路径规划及方法论问题;经济增速放缓趋稳对物流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问题;制造业、商贸业和物流业跨界经营、融合渗透、联动发展问题;物流企业系统整合、兼并重组与转型升级问题;物流市场体系建设和行业管理问题;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一体化、东中西部物流协调发展问题;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问题;经营模式创新及风险控制问题;农产品物流、社区物流、应急物流和绿色物流等关系到民生和社会稳定的物流系统建设问题;云计算、物联网等新的技术与物流业深度结合和产业变革问题;物流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业发展推进体制和政策体系问题;中国物流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等等。
年会期间,还举行了四场平行会议。其中,“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专家讲座”,邀请了专家学者就物流业发展形势、城市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以及全球供应链管理等做了专题演讲。 “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绿色物流论坛”有中外嘉宾就绿色物流问题做了深入研讨。年会还设立了13场专题分论坛,分别是:产学研基地经验交流及项目合作;物流园区发展及专委会工作研讨;物流及供应链方向国家重点课题解读;供应链管理理论创新;物流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与管理;物流管理模式创新和应用;物流学科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中国情境下的物流设施选址与网络规划:高效与低碳;农产品物流与冷链物流;日本物流的发展经验与借鉴;契合“走出去”战略,加快发展国际物流;中国-印度洋地区国际物流合作与发展论坛。与会代表自由选择参加,300多位代表获得发言机会。
“第十一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由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来自全国物流领域产学研各界代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业界人士,以及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外宾近千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名誉会长、会会长、副会长和部分兼职副会长出席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