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缘堂”茶馆坐落在美丽的珠江之滨珠江东路,创始于2005年,是一间销售各类精品茶叶茶具,并拥有高雅的岭南水景与苏杭风格相结合的品饮大型茶座。这里是一方清幽宁谧的天地,名谓“聚缘堂”,确是很适合茶人对“和静清俭”的追求,因缘而聚茶友,名如其实。路过的时候,人们忘不了进来坐坐,饮上数盅香茗。
记者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习惯了北方冬季天气的寒冷干燥。来到广州的第一天,天空淅淅沥沥下着雨,嗅着空气中清新湿润的香味,记者感觉舒适且安逸。沿着美丽的珠江东路一路走去,便来到了这个缘聚天下茶人为一家的茶馆——“聚缘堂”。
这是一方清幽宁谧的天地,确是很适合茶人对“和静清俭”的追求,因缘而聚茶友,名如其实。
整个茶馆的主色调比较幽沉,以砖瓦、木制复古装饰为主,大厅正中壁上挂一块匾额,上书“天下普洱”四字,中间是一个沏茶台,大厅陈列着茶叶、茶具展示区,沿着木制的楼梯走上茶坊二层,楼梯拐角处可以看到“茶道”二字,走上二层便是各间品茗厢房。厢房皆古色古香,其外有一架古筝,走过的人都不忘拨弄一番,服务小姐十分热情娴熟,时不时为客人斟上一壶。这样的环境,倘于闲暇之时携两三好友登临造访,是再适宜不过的。或午后,或傍晚,或静夜,皆是品茗的绝佳之时。不管多么繁忙还是清闲,只要人有一颗消烦涤虑之心,总可于此寻获一种洒脱。
“聚缘堂”总经理王进峰告诉记者:“我九几年的时候我开始接触茶叶,每天都要好好的品上一会,那时候我还没有从事茶叶行业。但我对事物的敏感度很强,只要喜爱的事情我就一定会追求下去,并且一定要将其做大、做好,而茶叶就是我忠爱的事情。”
据王总介绍,“聚缘堂”2005年开始营业,那时候他还在做装潢工作,茶馆对于他来说只是当作自己的私人会所,朋友在一起休闲聊天,那时茶坊的面积并不大。王进峰发现,包间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阶段性的需求,于是,2009年6月转移到了这个闹中取静的新店址,从那以后,茶友们每到晚饭过后都会来到他的茶馆里聊天品茶。很多朋友都质疑他是怎么样从装潢工作转移到茶行业,这时候他总是玩笑着说:“从动起来的工作再到静下来的工作,动静结合是一种境界。”
“聚缘堂”在广州是难得的清茶馆,没有那些撩人眼球的表演,也没有各式各样的小吃糕点,有的是那一份安静与休闲。受“得风气之先”的岭南文化影响,广州的茶馆较其他地区起步早,是南方沿海地域茶馆的代表之一。说起广州地区的茶馆,人们或许会想到“茶中有饭,饭中有茶”的嬉闹场景。随着经济活动和社会交往的频繁,喝早茶已成广东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及众多企业、单位也将其作为接待宾客的方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社会生活呈多元化趋势发展,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休闲娱乐成为一种大众期待。在广州,一批专业茶馆应运而生,这些茶馆从布局、装饰到背景音乐、佐茶糕点及其他辅助性服务细节都有了很大变化。紫砂茶具、传统字画的展示成为茶馆发掘的新功能之一。
王进峰说,大家有缘聚在一起喝茶聊家事,不管盈利多少,心情舒畅是最重要的。目前,“聚缘堂”的经营以销售茶叶为主,来的客人大多是熟客,大多是因为他们看上了这里优雅的环境与安静、休闲的品茗环境和主人热情待客的服务,极力为客人们营造清高幽雅的品茶环境。广州的茶馆与北京的茶馆有一点不同,例如,老舍茶馆拥有很强烈的文化特色,在大碗茶的基础上,增设了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舞台,成了京味茶文化继承创新的一个代表。可以说是京味十足,并且一些茶馆推出私房菜吸引大家驻足,而“聚缘堂”专注做品质茶,在工作之余来到这里,点上一壶自己喜爱的茶,听着悠扬的音乐,给人们以身体上的放松和心灵上的享受。
北京圣唐古驿设计事务所点评:
“聚缘堂”茶馆室内设计以木纹深褐色为主色调,给人以浓郁、厚重之感,配合以暖色系灯光,将普洱茶的醇厚彰显得淋漓尽致。茶楼一层以普洱的品茗和茶具的展示为主,木质展具及茶座上的镂空纹饰,在厅内简洁的色调中,增添了几分华贵。茶楼内多置根雕工艺品,与其间的木质茶具相得益彰。楼梯处不同于传统木栏的设计,以曲折的树根造型为楼梯扶手。
设计师在二层的设计上,以古朴的砖石、灰瓦砌成半开放式雅间,采用古色木质镂空窗棱为隔断,在此品茗畅聊,茶客仿佛置身于雅致厢房之中。灯饰部分使用了具有浓郁民间风情灯笼的造型,与厅中石磨、悬挂的鸟笼相配合,营造出一幅北方庭院的悠闲之景。设计师设计了小桥流水配以各样绿植,使得悠闲的小院更见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