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灵则人杰。安徽的美好由此而出。
拥江近海的优越地理条件,成就了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的自然资源;楚头吴尾的深厚历史积淀,碰撞出徽文化、吴越文化、江淮文化和中原文化共生共荣的思想火花。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的流连、徽商文化的传播、小岗村的破冰,无不为这个以“美好”为名的省份添彩增色。
如今,在这片瑰丽的江淮大地上,一支农村金融的主力部队——安徽农金,已经完成了华丽的转身,以改革的魄力、发展的睿智和一往无前的气势继续书写着自己的光辉史篇,缔造出扎根江淮大地的农金新格局。
截至2012年11月底,安徽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878.69亿元,是2004年底的5.45倍,净增3167.09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637.14亿元,是2004年底的5.14倍,净增2123.74亿元;存、贷款余额和增加额均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一位!
成立8年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引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县域和中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规范内部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扎实推进业务创新,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走出了一条规模、质量、效益同步增长,改革、发展、支农相得益彰的新路。
锐意进取 扎根江淮大地的服务体系初建立
顺应发展趋势,且听“我要改革”的呐喊
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最根本保障是什么?
安徽农金的发展实践表明:新一轮改革浪潮,激发出安徽农金恒定而深层次的驱动力,而正是这一内生驱动力为农金人带来了敢啃“硬骨头”的锐气和智慧。
安徽颍东农村商业银行是皖北地区第一家农商行。上个月,董事长汪侠刚刚与员工们一起,为农商行庆祝了一周岁生日。参与了改制全过程的她,却“不情愿”回首这一路走来的历程:“2009年我刚调任到这里时,谁都没有信心,不知道阜阳地区组建成立农商行要到什么时候了。”
面对规模小、底子弱的现实困境,原阜阳市颖东区联社实行了详尽的目标测算,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统一了全员思想,决定给自己“找压力找麻烦”,“我要改革”的呐喊声势逐渐汇集起来,改革进程正式起航。
“从牵住不良贷款的‘牛鼻子’起,省联社就对我们的改革工作予以了持续的关注和帮助。”汪侠回忆,安徽省联社理事长张良庆曾数次就不良资产处置、争取政策支持等具体工作专门致电。在省联社的指导和协调下,颖东农商行不仅得以顺利组建,并且已经成为阜阳地区的标杆银行。
8年来,安徽省农村信用社在全面完成行社统一法人改造的基础上,按照“省社引导、政府支持、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思路,以股份制改造为抓手,充分调动了县(市)政府、法人行社和民间资本等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快推进农村银行组建工作。
截至2012年11月末,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挂牌开业的农村银行总数达57家(其中农商行34家、农合行23家),另有1家获准开业、1家获准筹建、6家筹建材料已上报银监会,开业和组建中的农村银行已达65家,占全部法人机构数的78.3%,农村银行组建进度位居全国第一!
“改制成立农商行只是阶段性的成果。”汪侠表示,框架搭起来了,还要苦练内功、外树形象,着力打造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质量和效益良好的现代农村金融机构。
近年来,安徽省联社积极引导法人行社瞄准更高标准,学习借鉴优秀商业银行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深化内部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进标准行社创建和流程银行建设。
同时,安徽省联社还支持、引导、规范有条件的法人行社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目前由辖内农村银行发起的已设立和筹建中的异地分支机构达6家、村镇银行达22家。江淮大地上,安徽农金编织的网络格局正日益健全,根植于此的农村银行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牢记宗旨 服务“三农”、县域和小微企业的主力银行
履行社会责任,“雪中送炭更温暖”
通过改革发展,安徽农金的自身实力、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都得以显著提升。但是,无论规模有多大、地位有多高,“人缘地缘的传统优势不能失去”是安徽农金人始终恪守的信条。
成立8年来,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始终坚持把服务“三农”、县域和中小微企业作为战略定位的第一目标,密切与“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鱼水关系,主动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以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小微企业蓬勃兴起的新趋势,开展有效的抵押担保方式及贷款模式创新,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林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和“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等贷款方式,探索农村住房抵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业务,鼓励将微小贷款模式引入农村地区,改进对“三农”和县域的信贷服务。
在安徽农金,一款以“好人好报”为宗旨的“特殊产品”雏形初现。《道德模范授信工程实施方案(初稿)》正摆在省联社业务发展处副处长潘有棠的办公桌上。“授信给有信贷需求的道德模范,对银行而言风险较低,但更为重要的是弘扬了优秀的社会道德风尚,特别是对有资金困难的道德模范“雪中送炭”,是从精神文明的层面履行了社会责任。”潘有棠说。
几年来,安徽农金累计无偿代理发放各类涉农补贴31269万笔、781.3亿元,累计为14.7万人次的困难家庭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8.17亿元,填补了全省9个金融服务空白乡镇中的7个,目前全系统绝大多数网点分布在县以下广大农村地区,是很多偏远地区唯一的银行机构,承担着为“三农”、县域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
截至2012年11月底,安徽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857.83亿元,是2004年底的4.16倍,占全系统贷款总量的70%;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40.98亿元,占全系统贷款总量的39.47%;县域行社存款总量达2423.27亿元,占全系统存款总量的62.47%;县域行社贷款总量达1637.27亿元,占全系统贷款总量的62.08%,占全省县域贷款总量的40%以上;从安徽县域存贷市场来看,县域所有金融机构总体存贷比在50%左右,而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体存贷比则近70%,高于县域所有金融机构总体存贷比近20个百分点,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域行社业务规模居当地银行业首位,成为服务“三农”、县域和小微企业的主力银行。
突破创新 因需而变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发展不拘一格,“从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开始”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三农”的持续关注和政策扶持,安徽省农村金融竞争格局内主体不断增加,安徽农金的活力和创造力呈现强力迸发的势头:
各行社主动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产品,如旅游景点门票收费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票据池业务、土地流转抵押贷款等,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农户、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和各类企业、组织的多层次、规范化、标准化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
“发展不拘一格,但必须从满足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开始。”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业务管理处副处长潘有棠说。
大别山革命老区,在有着“将军县”美誉的安徽省金寨县,一场由当地特色产业板栗引发的信贷革命正在酝酿。
经过反复实地调研,一条涉及板栗完整生产周期的信贷工作链条得以确定下来,何时放款、何时种植板栗、板栗苗成活率、生长周期、每年分别的挂果率都一一体现其中。此举不仅理顺并优化了信贷流程,更是达到了真正方面和满足当地农业生产需求、真正体现农金机构为农服务的宗旨和真正普及农村金融知识和产品的目的。
据潘有棠介绍,安徽省联社牵头的此次产品创新工程,涵盖了安徽省几乎所有的农业大宗产品的生产:水稻、小麦、茶叶、毛竹、山核桃……
“在省联社的指导下,方案发下去,农产品所在地行社同步推进。”潘有棠说,“在创新中,省联社充分发挥服务和指导作用,针对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力量不均,南强北弱的问题,通过银团贷款平台、票据平台、资金运营平台、新产品信息发布平台的搭建,统筹发展,推动全省农金机构共同发展、共享果实。”
安徽省联社紧紧围绕市场需求,通过对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原有产品进行整合、提升和创新,瞄准农村金融服务新需求新趋势,先后组织开发了以“农家乐”等为代表的七大信贷系列产品、以网上银行等为代表的电子银行产品和以“96669贷款直通车”等为代表的服务创新型产品。
目前,“农家乐”等七大系列产品信贷总量超800亿元,已经成为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安徽省规模最大的信贷产品;17140户“金农便民宝”商户遍布田间地头,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获得小额取款、转账等基本金融服务,特约POS商户累计签约19752户,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三位;网上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推广普及,为安徽广大农村客户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创造了条件,网上银行累计签约用户62.2万户,位居全国农信系统第三位;“96669贷款直通车”累计受理贷款申请近20万笔,真正实现了“一个电话,贷款到家”和阳光办贷,不断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全面提升了“安徽农金”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了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水平。
厚积薄发 愿作建设美好安徽的金融引擎
直面激烈竞争,持“不可想象的积极性”
8年时间,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一个基础薄弱、包袱沉重、管理混乱的金融机构发展成为省内业务规模最大、机构网点最多、覆盖范围最广、服务群体最多的地方金融企业。
然而,如今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激烈的程度,与8年前亦是不可同日而语。8年前,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如今,愈发诱人的“农金蛋糕”引来了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众多竞争者。
安徽农金人提出:农村业务,寸土不让;城区业务,寸土必争。
这一理念,不仅透出安徽农金人对自身优势积淀的底气和自信,更透出其直面竞争、敢于拼搏的勇气和智慧。
亳州药都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秘书王明说:“在市场竞争和产品推介中,农商行有着不可想象的积极性。”
今年9月底,该行成为安徽全省农金系统第一家POS机交易额突破10亿元的行社。
“早在‘便民宝’固话POS机推广应用之初,我行就统一了思想,争取到了先行先试的机会。”王明表示,虽然推广电子银行的成本不低,但其间接效益是无法估算的,并且,赢得竞争只能依靠服务,在当代农村金融竞争格局中,传统人工服务、物理网点服务和电子银行服务三个渠道缺一不可。
正是拥有了这样的竞争意识,以及市场推广的积极性,安徽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多项主要金融服务指标位居同行业之首,发展成为服务美好安徽建设的金融引擎:服务网点数量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一位,占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40%;服务客户数量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一位,共服务各类客户5005.3万户;存款市场份额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一位,存款余额占全省人民币存款市场总量的17%;贷款市场份额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一位,贷款余额占全省人民币贷款市场总量的16.5%;ATM机累计投放数量位居全省银行业第一位。
在成绩面前,安徽农金人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进取的精神。在安徽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安徽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开创安徽农金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以更加创新的思维和更为完善的服务格局,构建多层次、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为建设美好安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