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为供销合作社系统建立的社区服务中心。
图二为河南省供销合作社打造的农资、农产品旗舰市场。
图三为山东省章丘市社的农资连锁超市。
图四为再生资源的现代化处理车间。
编者按:
小村里有了大超市,是近年来“新网工程”助力新农村建设的最明显的成果。而“新网工程”建设开展6年多来,其成果和意义绝不仅限于此。
2006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商务部《关于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报告》上批示:“要充分利用供销社经营网络,为农民消费提供便利,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流通体系”。同年5月,供销合作社系统启动了“新网工程”建设,并获得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新网工程”成为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稳定农产品价格水平的重要载体。
2009年11月17日,国务院40号文件《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目标: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和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新网工程”则是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三个力量”目标的重要平台。
6年来,“新网工程”建设以助农增收为目的、现代经营方式为手段,按照“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的发展战略,围绕“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良好发展局面。
6年来,“新网工程”建设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争取政府支持、科学规划、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取向的建设思路,实现了开放办社、联合合作,产权多元、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加盟连锁、联大靠强的发展格局。
6年来,“新网工程”建设通过农资经营连锁化、农副产品经营市场化、便民店建设超市化、基层社改造网络化,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资保障,为解决农民卖难和增收缓慢问题闯出了新路,有效解决了农民消费不经济、不安全、不方便的难题,改观了农村流通设施落后的局面。
6年来,通过“新网工程”建设的实施,供销合作社系统经营服务网点数量迅速增加,网络覆盖范围逐步延伸,网点建设标准和质量显著提升,网络整体布局日趋合理,为农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新网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供销合作社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转变,实现了供销合作社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推进了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外的联合发展,促进了社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培育了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干部职工队伍,并探索出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新方式、新经验。
如今,“新网工程”已成为我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标杆和示范,成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的转型升级,成为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富农惠农的重要手段,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山东省日照市的城镇乡村、街头巷尾,近年来相继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悬挂“供销合作社”统一标识的社区服务中心、连锁超市和农资连锁经营网点。村民说:“过去买东西只能去村里的小卖铺,品种少,质量难以保证,如今村里有了超市,也能像城里人一样购物啦。”
这种变化得益于我国自2006年起推进的“新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网络工程”,即“新网工程”。2006年5月,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启动“新农村现代流通经营服务网络工程”,重点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路、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串串数字展现发展硕果
6年来,“新网工程”通过农资经营连锁化、农副产品经营市场化、便民店建设超市化、基层社改造网络化,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资保障,为解决农民卖难和增收缓慢问题闯出了新路,有效解决了农民消费不经济、不安全、不方便的难题,改观了农村流通设施落后的局面。
6年来,以助农增收为目的、现代经营方式为手段的“新网工程”建设,按照“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的发展战略,围绕“一网多用、双向流通、综合服务”的发展目标,呈现出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良好发展局面,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经营服务网络。成绩主要体现在串串数字上:截至2011年底,通过“新网工程”建设,全系统已拥有配送中心8795个,发展连锁、配送网点76万个,基层社经营网点28.68万个,覆盖了全国80%以上的乡镇和1/3以上的行政村,一些省份的乡镇覆盖率达到了100%,初步形成了市有配送中心、县有综合超市、村有便利店的三级连锁经营网络。农资经营服务网点覆盖全国80%以上的乡镇,供应量占全社会的70%;棉花经营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纺织企业集聚区,收购量占到国内棉花总产量的55%以上。供销合作社再生资源年回收额1500多亿元,占全社会的50%以上。
同时,“新网工程”通过建立农资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创新经营业态,改造流通设施,完善管理制度,促进了农村流通市场有序发展,增强了供销合作社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其为农服务水平,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通过实施“新网工程”,2011年全系统固定资产增加98.3亿元,增长率7.9%;在建工程增加100.1亿元,增长率46.1%。2011年,供销合作社四大网络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128亿元,同比增长16.1%,占系统总收入70.4%;利润总额146亿元,同比增长31.8%,占系统总收入67.9%。截至2011年,全系统累计新建及续建“新网工程”项目32999个,带动各类社会投资总计1000余亿元,预计2012年建设“新网工程”项目4000余个,带动各类社会投资可达200亿元以上。
随着供销合作社网络的日益健全,“新网工程”惠农效果日益显现。2011年全系统为农服务支出5.5亿元,同比增长7.8%。截至2011年底,全系统有各级政府和省以上有关部门认可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32个。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625个、农副产品经营企业645个、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234个,共带动农户1450万户,帮助农民实现收入444.81亿元。截至目前,全系统已累计创办村级综合服务站23.7万家,并致力打造集商业经营、文化娱乐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广大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专项资金“四两拨千斤”
“新网工程”斐然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央财政的支持和各地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已与17个省区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加快推进“新网工程”建设的合作备忘录,地方党委政府在“三农”工作中越来越注重发挥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平台的抓手作用。各地党委政府还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出台政策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新网工程”的政策措施,并给予配套资金支持。“新网工程”已成为强农惠农富农的重要政策平台和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就业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6年来,财政部逐年加大“新网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累计扶持建设项目4842个,扶持资金共计47.5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增至13亿元,2009年至2011年度“新网工程”专项资金连续3年分批重点扶持了694个网络薄弱与空白县,已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
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2011年,共有26个省(区、市)财政设立了支持“新网工程”建设的财政专项资金,各级财政配套“新网工程”专项扶持资金达13.1亿元。其中省级财政配套资金8.2亿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2.5亿元。截至2011年底,各地财政配套“新网工程”建设资金总额已达24亿元。
四大网络”助力新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加速推进:连锁配送和零距离服务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初具规模
供销合作社系统以农资公司为龙头,加强系统内农资购销资源的兼并重组和对社会农资供应资源的优化整合,积极发展农资集团,实行连锁配送和零距离服务,探索出一条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的新模式。农资连锁经营严把产品质量关,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农业生产资料,帮助农民测土配方施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截至2011年底,全系统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企业1989家;配送中心4816个;连锁、配送网点26.29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网点25.92万个。全系统60%的农资销售额通过连锁配送实现。
构建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市场带动助农增收取得明显实效
建立起畅通的农副产品购销渠道,是“新网工程”为解决农副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缓慢而重点打造的又一网络工程,也是为恢复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而量身订做的工程。在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设中,全系统积极创建农副产品输出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在城市发展农产品直营店、加盟店和配送店,实施“市场带动”战略,以批发市场为龙头,基地建设为基础,现代物流配送为手段,构建从基地、加工到市场、配送和终端一条龙的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在生产环节,各地供销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加工,为农副土特产品进城入市创造条件,并积极推动“农超对接”活动。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和农产品流通协会。近年来,各地供销合作社还积极探索建立贯通省、市、县三级的电子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建立农副土特产品网站,向国内外广泛宣传产品优势,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
优化农村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小超市大连锁农村消费安全有了保障
新农村便民店建设,是“新网工程”中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建设的基础和终端,是供销合作社“超市进村、便农利农”的重点工作,是解决农民消费不经济、不安全、不方便问题的根本性措施。全系统把便民店建设作为“新网工程”建设的突破口,实施“小超市、大连锁”战略,集中采购,连锁配送,降低商品价格,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消费品,努力实现由网点优势向网络化优势的转变,并按照形式多样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的原则实施建设。
为加强对便民超市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各地供销合作社因地制宜,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便民店建设标准和质量管理规范,实行统一门头标识、统一内部管理制度、统一服务承诺、统一管理模式、统一评定信用等级,取得了农民满意、经营者满意、供销合作社企业满意和社会满意的良好效果。截至2011年,全系统有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企业1054家,配送中心1459个,连锁、配送网点27.20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网点16.69万个。
整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多元化项目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在国家循环经济、“城市矿产”、城市回收体系试点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力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供销合作社系统抓住回收网点建设、市场集散交易和综合利用处理三个环节,形成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市场集散加工为核心,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目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主要有3种建设方式:第一,加强网点建设,加快网络覆盖。全系统通过推进连锁经营、新建、改造、收购、租赁、加盟、合作等多种方式,逐步构建起覆盖面广、功能完善、技术先进、高效利用、生态环保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第二,狠抓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全系统通过加大多元化项目投入,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产业大项目、好项目。第三,深化改革体制,提高现代化水平。企业不断提高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积极引进和采用国外先进技术、装备与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系统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加强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发,实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截至2011年,全系统有县及县以上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企业2000多家、回收网点15万多个、从业人员100多万人、年回收总额达1500亿元。系统企业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15个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中占8个,在22个“城市矿产”试点中占4个,在商务部55个城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中占38个,培育出一批国家级和区域级废旧商品回收利用行业龙头企业,为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6年来,“新网工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新网工程”助力新农村建设的道路还任重道远,计划到“十二五”末,建成覆盖全国的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等现代流通网络,致力使供销合作社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执行上担当先锋军,在繁荣农村市场、扩大农村需求上担当生力军,在稳定市场供求、维护农民权益上担当后备军,使供销合作社真正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实现打造全新的供销合作社奋斗目标。